中國人熬了八年,終于迎來勝利的那一刻。可勝利之后呢?熱血未冷,現實潑了盆涼水。中國是戰勝國,開口卻沒聲,坐在桌邊,卻伸不出手。
座位寫著“戰勝國”,桌子卻被人提前清了盤,勝利果實一個接一個從指縫里溜走。有人說是實力不夠,有人說是讓步換局勢,可再回頭看,這些“沒撈到”的歷史節點,哪個不是該爭的?
打贏了仗,卻沒坐上牌桌
1945年8月10日,中、美、蘇、英四國代表齊聚華盛頓,開了場戰后對日會議。蘇聯提出要分區占領日本,順帶想在北海道分一杯羹。美國搖頭拒絕,13日就把“盟軍最高司令”這頂帽子扣到了麥克阿瑟頭上。
中國也在會議上,但只是空頂著個名字,卻沒給一點發言權。不是沒參加,是進了門,卻連地圖都碰不著。
中國沒派駐軍,也沒踏進日本一步。蘇軍雖然進了東北,最終也被美軍擋在日本門外。美國迅速設立了東京盟軍總司令部,全面主導戰后秩序。
所謂的“盟軍管制委員會”只是塊牌子,背后全聽麥克阿瑟的。中國人在會上,就是那種“簽了字但沒表決權”的角色,聊勝于無罷了。
賠款的問題也同時開了局,《波茨坦公告》第11條說得清清楚楚,日本要賠。可1947年4月4日,美國不等人,開始搞“先期拆遷”,把日本工廠一車車拆走,優先供給美英盟國,中國連碗都沒碰到。
同年,遠東賠償委員會召開會議,美國主張總賠償不超15億美元,還搞出個“合理賠償先行機制”,名義公平,實則美英先上手,中國又成了看熱鬧的閑人。
到了1949年7月,國民政府宣布放棄對日索賠,理由給得冠冕堂皇,要“維護國際經濟秩序穩定”。聽起來大義凜然,其實就是承認現實,該拿的拿不到,還不如主動退出。結果呢,1895年中國賠日本2.3億兩白銀,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連一個鋼螺絲都沒撈著。
這一時期美蘇冷戰已經開始冒頭,美國急著把日本拉入太平洋防線。蔣介石那時靠美援過活,國內剿共正忙,也顧不上強硬。中國從占領權到賠償額全線缺席,勝利成果流逝在無聲無息之間。
打仗打贏了,談判桌卻連牌都沒摸到,名義勝利卻沒有實質收益,這是中國在日本問題上的最大遺憾。后來的種種戰略被動,很多都從這里埋下了伏筆。
差一步,臺灣就到手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統一全國成為中央的戰略核心。解放軍眼看著國民黨退守臺灣,隨即制定了收復計劃。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一鼓作氣拿下臺灣,也不會有現在這么多煩心事了。
10月25日金門戰役打響,福建方向部隊準備強渡海峽,目標是以金門為突破口,撕開通往臺灣的戰線。但因火力分散、登陸不利、天氣突變等因素,主力部隊在海灘上被圍殲,戰役徹底失利。金門戰役,成了統一節奏上的第一道“攔路墻”。
1950年1月,毛澤東提出攻臺計劃,點名“必須建立強大空軍、海軍。”中央啟動蘇聯援助框架,打算買百架戰機,組建東南空軍支隊,大批飛行員開始赴蘇訓練。福建、廣東方向的部隊開始整編,統一進攻進入倒計時。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唇亡齒寒,我們不可能置之不理。正當此時,杜魯門宣布出動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一句“防止中國進攻臺灣”,就把整個臺海局勢封死。第七艦隊直接在海峽上橫起鐵鎖,所有渡海行動全部停擺。
毛澤東隨即下令,攻臺計劃全面中止。接下來,美方將臺灣納入“西太平洋安全鏈”,在聯合國阻撓中國代表席。
其實當時攻臺并非毫無勝算,福建到臺灣最窄處160公里,解放軍登陸部隊已成體系,海空計劃也在落地前夜。但一次金門失手,一場朝鮮戰火,讓這場統一大業被迫延遲了數十年。
原本可得,卻被戰局鎖死。臺灣沒有走遠,卻被歷史海峽隔了一生。
香港談著談著,就談沒了
1942年1月,國民黨政府給英國遞了份照會,要求歸還香港。當時正是日軍占領時期,港英政權土崩瓦解,英國自顧不暇。蔣介石滿懷憧憬,認為抗戰已現曙光,是要回香港的好時機。
外交部隨后在重慶草擬文件,提出戰后談判中應優先處理香港問題,中方甚至計劃在戰后國際會議中將其作為正式議題。
到了1943年11月,開羅會議召開。蔣介石與羅斯福、丘吉爾同桌而坐,專門提及香港主權。但羅斯福沒有表態,丘吉爾卻當場潑了冷水,明確表示,“香港屬于英國法律下永久租界,不作調整。”
這句話后來被記錄進會議紀要,蔣面臨英美雙重壓力,最終未將香港問題寫入正式備忘錄。會后,中方僅在新聞稿中輕描淡寫地表達“對香港問題的正當關切”。
1945年日本投降,英國趁機重建香港港英政權,迅速恢復殖民管理。蔣介石政府因物資、財政高度依賴美英,對此選擇回避。香港問題,就這樣被按了暫停鍵,一停就是幾十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央政府重申,不承認任何不平等條約。香港問題再被提出,但此時已是重開舊局,國民黨留下的文件里,找不到半句話能制約英方。1945至1950年間,英國完成對香港的“合法性”重建,牢牢掌控了局勢。
如果在抗戰打贏時談歸還,還是有很大的談判基礎。英方兵敗、國力衰退,中方為戰勝國,形勢占優。但蔣介石卻因對英美深度依賴,選擇了軟弱回避,放棄將香港問題寫入戰后秩序。錯失這一場,結果是,香港懸而未決五十年,直到1997年才迎來歸還。
勝利過后失之交臂的,不只是領土與賠償,更是一次塑造未來格局的機會。這些歷史節點帶來的教訓告訴我們,下一次當國家站上牌桌,必須據理力爭,寸土不讓。
參考資料:
抗戰勝利后中國為何沒向日本派遣占領軍?.澎湃新聞.2018.09.20
中國放棄對日戰爭賠償要求始末.CCTV
當年未能順利解放臺灣是因為抗美援朝嗎?.紅色文化網.2022-02-20
毛澤東、周恩來解決臺灣問題戰略決策演變的幾個階段.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2019年07月09日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為何放棄收復香港.鳳凰資訊.2008年01月15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