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華為推出的高端旗艦機,每次發售后就會瞬間售罄,并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嚴重缺貨,但最新發布的華為Pura 80系列,供應情況卻有所改善了。
查詢發現,除了稍晚開售的華為Pura 80 Ultra以外,Pura 80 Pro和Pura 80 Pro+均已現貨供應,兩款手機各個版本無論是在線下渠道還是網上商城,都可以直接買到。
這意味著從Pura 80系列開始,華為高端旗艦機將不再缺貨,稍晚開售的Pura 80 Ultra不出意外也不會缺貨。
為什么從Pura 80系列開始,華為會一改以往缺貨的現狀呢?我認為或許源自兩方面原因。
首先是華為解決了供應鏈問題。
華為Pura 80系列供應狀況的根本性改善,首要歸功于其供應鏈體系的深度重構。
在過去幾年美國制裁的極限壓力下,華為被迫走上了一條全鏈路國產化的艱難道路,而Pura 80系列正是這一戰略成果的集中體現。
拆解數據顯示,Pura 80系列的影像模組國產化率已達到驚人水平,從鏡頭組件到傳感器鍍膜,幾乎每個環節都實現了本土替代。
雖然國產化初期導致Pura 80系列鏡頭模組成本增加37%,但華為通過工藝優化與規模效應,實現了良品率的反超,國產模組良品率已穩定在90%以上。
再就是芯片也得到了解決,盡管麒麟9020芯片仍采用相對落后的工藝,但華為已與多家國產光學企業深度合作,構建了相對完整的自主供應鏈體系。
過去華為追求的是全球最優的資源配置,現在要在自主可控基礎上再造最優,從被迫應對制裁到主動構建生態,華為正在一步步完善國產自主供應鏈。
正是得益于供應鏈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使得Pura 80系列一經開售就實現了大量供應,再也不會受產能問題影響到終端市場供應了。
其次是首銷表現不及預期。
雖然華為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供應鏈問題,但另一個問題卻暴露了,就是Pura 80系列在消費市場卻意料之外的遇冷了。
根據多方爆料顯示,Pura 80系列首銷銷量僅為上一代Pura70同期的40%左右。
查詢發現,目前京東兩款在售機型的累計評論量均只有2000條,和上代相比差距甚遠,要知道這還是現貨供應的狀態,說明供貨充足但銷量不及預期。
曾經需要加價購買、一機難求的華為旗艦,如今在電商渠道能以原價輕松入手,甚至部分分銷商開始降價銷售了,這種轉變背后是消費者行為模式與市場環境的深層變化。
而導致這一問題發生的關鍵,則源自性能的短板與純血鴻蒙生態的不完善。
盡管華為宣稱麒麟9020芯片的AI算力提升30%,但實際測試顯示其綜合性能僅相當于高通驍龍8+水平,與蘋果A18或驍龍8 Gen3等旗艦芯片存在明顯差距。
身邊就有不少朋友前兩年買了Mate 60、Pura 70機型,但今年都陸續更換到iPhone 16系列,根本原因就是性能導致的,有朋友忍不了視頻剪輯緩慢,也有朋友受不了游戲掉幀的情況。
對于一款高端手機來說,性能的缺陷成為了一些前兩年購買華為旗艦機的消費者放棄復購的關鍵,花旗艦的錢買中端機的性能,這種體驗割裂感正在勸退理性消費者。
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便是華為Pura 80系列全系出廠預裝純血鴻蒙系統,雖然華為宣稱99.9%的主流應用已完成適配,但部分軟件、游戲仍需通過模擬器運行,體驗感會大打折扣。
更為棘手的是,鴻蒙生態的完善本應依賴用戶規模形成良性循環,用戶越多,開發者適配動力越強,但初期體驗的不完善又反過來抑制銷量,形成了一種生態陷阱。
綜合而言,華為Pura 80系列雖然在供應鏈國產化方面取得了顯著突破,但其市場表現的不盡如人意,也暴露出華為面臨的多重挑戰。
從芯片性能瓶頸到生態建設困境,從價格策略爭議到全球市場拓展,華為在保持技術領先的同時,更需要盡快找到與市場現實平衡的支點才行。
長遠來看,芯片沒有先進制程支撐,華為在性能敏感型應用市場將始終處于守勢,純血鴻蒙不兼容安卓應用,接下來的市場表現也會直接決定著鴻蒙生態的成熟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