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展區引人駐足,3D打印作品精巧絕倫,無人機模型盤旋低空……近日,泉州師范學院內人頭攢動、科創成果琳瑯滿目,一場由團泉州市委、泉州市青聯、泉州市學聯精心組織策劃的“科技創新進高校”活動在此舉行,吸引了千余名師生、青年科創先鋒以及40余所高校科創類社團和科創型企業參與。
泉州海洋職業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李松源,現場講述了該校無人機社團在“校、政、企”協作模式下參與影視航拍、空域巡檢的實戰經歷,他興奮地展望:“這次交流打開了思路,我們計劃將AI技術深度融入無人機路徑優化!”
這生動的一幕,正是泉州高校大學生踴躍投身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近段時間以來,團泉州市委積極發揮組織優勢,通過平臺搭建、校地融合、賽事驅動、生態培育等多維舉措,為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鋪設廣闊舞臺,持續賦能泉州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
搭平臺:對接碰撞,點燃星火
如何讓高校的“金點子”遇見產業的“真需求”?團泉州市委將搭建常態化、高能級的對接平臺作為關鍵舉措。此次“科技創新進高校”系列活動,集項目路演、成果展示、互動體驗、理念分享于一體,堪稱一場校園科創“博覽會”。
在琳瑯滿目的創新成果中,泉州職業技術大學QVTU節能車工作室自主研發的節能賽車成為焦點。該車以“一度電跑更遠”為理念,經學生團隊親手設計、制造和反復測試,在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本田中國節能競技大賽等國內外重量級賽事中屢獲佳績。工作室副隊長林江榮自豪地說:“每一次技術突破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
通過系列活動,團泉州市委不僅為QVTU工作室這樣的高校“科創類”社團提供了展示窗口,更促成了校園智慧與創新需求的直接對話。泉州本土科創企業比鄰三維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3D打印“榴蓮兔”“東西塔”等融合傳統IP的作品,令泉州師范學院學生許宇芩深受啟發:“創新不僅是研發,更要讓技術具象化并實現轉化。”企業代表蘇友彬則表達了熱切期待:“希望通過更多這樣的活動平臺,讓高校的科研資源和創新人才為企業注入更多活力。”
促融合:校地協同,厚植沃土
如何讓校園創新種子扎根本地產業沃土?在團泉州市委的大力推動下,泉州各地、各校團組織用“校地融合”破題。
泉州晉江是民營經濟熱土,一段時間來,泉州、晉江兩級團委積極穿針引線,推動泉州職業技術大學與8家龍頭民營企業開展共建,聘任優秀企業家擔任客座教授,將鮮活的“晉江經驗”融入教育教學,有力促進了職業教育與地方實體經濟的有機融合和深度互動。學校BIM科創社團正是融合發展的生動體現,在學校團委的指導和協調下,該社團依托綠色建筑專業優勢,聚焦數字賦能人才培養和古厝文化數字保護,成功孵化出國家級大創項目1項、省級項目2項,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無縫銜接”。
在石獅,團組織同樣扮演著校地融合的強力“黏合劑”。閩南理工學院團委充分發揮地處民營經濟活躍區的“雙創基因”,聯合創新創業教育學院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打造“企創繁星”企業研學活動、“創新領航”賽事培育營等創新創業類特色品牌活動,通過聯動利郎、青創城等當地知名企業和建設6000余平方米創新創業園區等舉措,形成“學業-產業-創業”全鏈條實踐體系,目前已提供創業工位300余個、孵化初創企業200余家,為當地民營經濟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青春活力。
強賽事:以賽礪能,鍛造硬核
高水平賽事是檢驗和磨礪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試金石”與“磨刀石”。團泉州市委將組織、指導、支持大學生參與重要科創賽事作為重要抓手,持續激發科技創新潛能。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團委推行“一專業一社團一賽事”模式,構建“學生主導、教師輔導、學院督導”三級聯動機制,并配套《學科競賽管理辦法》、“導師制”項目和競賽獎金制度。近三年,該校師生在“挑戰杯”、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賽事中表現搶眼,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1079項、省級獎項2724項,國家及省級大創計劃立項112項,獲授權專利及軟著196余項。尤為亮眼的是,該校微納傳感技術創新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空天院、泉州市中醫院完成的“面向生命體征監測的微納傳感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2024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頒發的“科技創新成果獎三等獎”,展現了強大的產學研協同攻關能力。
職業院校的賽事成績同樣耀眼。黎明職業大學BIM社團實施“三級進階+專業群”生態化培育:基礎層興趣社團開放企業實訓室,進階層團隊對接橫向課題與社會服務,成熟期項目則走向市場轉化。這套機制助其勇奪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BIM賽項銀獎。泉州輕工職業學院“渤纜科技”團隊走訪12家企業、進行27次實地調研,歷經17個月刻苦研發,最終憑借擁有6項實用新型專利、8篇軟著的核心技術,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上勇奪職教賽道創意組金獎。
育生態:社團繁茂,活水奔流
高校“科創類”社團是孕育創新人才的搖籃和孵化創新項目的苗圃。團泉州市委高度重視社團建設,通過精品項目評選、政策資源傾斜、管理制度完善、專業導師配備等舉措,著力培育社團發展的肥沃土壤,推動其“破土成林”“茁壯成長”。
在2025年福建省高校“科創類”社團評選中,泉州海洋職業學院無人機社團憑借《“科創賦能?職通未來”高校無人機低空經濟領航者》項目,從全省職業院校組36個決賽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唯一特等獎,創下該校學生社團省級最高榮譽紀錄。該社團正是團泉州市委倡導的“校、政、企”協作模式的受益者,他們深度參與影視航拍、空域巡檢等實際項目,展現了對接新興產業的強大實力。
閩南科技學院則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聯盟、24個專業學會及重點實驗室,組建了計算機協會、機器人創新團隊等活躍社團,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華為ICT大賽”等賽事中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300多項、省級獎項1000余項,并與創新創業學院聯動,在“挑戰杯”“互聯網+”等賽事中取得突破。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的科技類社團生態也頗具規模與活力,共擁有BIM科創社團、智創科技協會、大學生科學技術協會等10個科技類社團,在全校社團占比達21%,校團委通過“星級社團”評選、“社團巡禮月”、科技創新成果展等品牌活動,不斷擴大學校科創社團的影響力,形成了“以賽促學、以創育人、以用促能”的良性循環。
如今,在團泉州市委的持續培育和各高校團委的共同努力下,泉州市高校“科創類”社團已發展至近百家,逐漸形成“技術研發、競賽實踐、校企融合、社會服務”的多元生態和勃勃生機。
來源:中國共青團雜志、團泉州市委 編輯:寶 藍 校對:王國棟 校審:余運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