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 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
觀看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
而產生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
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 景物
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
其中山西的孝義皮影
就是中國皮影戲重要支派之一
因流行于山西孝義而得名
“一口道盡千古事 雙手舞弄百萬兵”
這是對孝義皮影戲最生動的解讀
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
孝義皮影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溯源孝義皮影
據考證 孝義皮影起于戰國
是中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一
據史料記載
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
已有班規 雕簇者存在
說明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發展成熟
發展于漢代
主要依據是《漢書·外戚傳》的記載,“相傳漢武帝劉徹最寵愛的妃子李夫人過早去世,漢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徹夜難眠。這時候,有齊人少翁深知漢武帝的心事。他花了3個晝夜,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一樣大的李夫人形象,涂上顏色,學著李夫人生前的動作,在室內掛起了一塊白色方形帷幕,點上燈燭,讓漢武帝坐在方帷外觀看,少翁貼著帷幕操縱皮人,那影子就像真人一樣…… ”從漢朝起,皮影戲慢慢發展,各地的樂調、民歌、唱腔、戲劇、雕刻、剪紙等藝術元素深深地融會其中,并形成各具風格的皮影戲。
孝義皮影兩大流派
千年古縣孝義位于呂梁山東麓,“孝義”縣名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取。孝義皮腔在此盛行數百年,滋養一代代“行孝仗義、包容大氣”的孝義人。孝義皮影戲分為紙窗皮腔燈影戲和紗窗碗碗腔皮影戲。其中,孝義皮腔原為孝義民間流行的一種皮影說唱藝術,因其演出時以麻紙為窗借麻油燈光亮影,配以簡練的胡琴、嗩吶、亮鑼、二五眼吹奏為主的腔調,所以當地群眾習慣稱為“紙窗腔”。
又因演唱時,主要以吹奏樂器進行伴奏,因而又有“孝義吹腔”的別稱。孝義皮腔有800多年歷史,曾有過長期的繁榮期。清末同治以后,由于碗碗腔皮影戲從陜西流傳至孝義,才形成了今天的孝義皮影兩大流派。
“二尺影” “五尺影”
孝義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為雕刻材料,體高58~60cm,俗稱"二尺影"。到清代,皮影體高縮至42~48cm,俗稱"五尺影",三歲牛皮為雕刻上等材料。
孝義皮影造型粗獷,簡練夸張,線條遒勁有力,極富韻味。一個影人的制作包括制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這些復雜的工藝也成就了孝義皮影的精彩。
老人哈哈 孩童歡
當年,孝義是無村不見廟、無廟不搭臺、無臺不唱戲的影戲之鄉,相較于傳統的大戲,簡易的孝義皮影戲是與普通百姓走得十分近的一種曲藝。在孝義流傳著一首民謠:“五尺紗窗燈一盞,七緊八慢戲一班。喔呵呵呵一聲喊,老人哈哈孩童歡?!泵枋龅氖钱數仄び皯蜓莩鰰r人頭攢動的熱鬧場景。
走出國門的皮影戲
皮影戲自誕生以來,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在國外也流傳頗廣。據說在元代時,皮影戲隨軍隊傳到了南亞。波斯(伊朗)歷史學者瑞士德·安定曾說:"成吉思汗的兒子在位時,曾有演員到波斯,能在幕后表演特別的戲曲,內容多為國家的故事。"實際上,這位波斯(伊朗)歷史學者說的就是中國皮影戲。
皮影戲還傳播至土耳其、泰國、緬甸等國家。在土耳其,皮影戲有"卡拉格茲"的別稱。18世紀中葉,皮影戲傳到歐洲,各國藝術家對中國的皮影戲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來源:山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