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以色列的戰爭,只持續短短12天,但對于中國來說,卻是一次寶貴的實戰展示,西方情報網有多強大,會采用什么樣的形式對付敵人,清清楚楚的展示了出來。
伊朗這回幾乎把所有的“雷區”都暴露出來,而這些坑,他們掉下去了,咱們就絕不能再掉下去。
情報與反間諜成為首要防線
現代戰爭已不再是單純的炮火轟鳴,在伊朗與以色列的沖突中,以色列之所以能精準打擊伊朗軍事高層、科研骨干,不僅依賴情報機構的高超技術,更關鍵在于對伊朗的長期滲透和人員策反。
此輪沖突結束后,伊朗官方通報揪出大批內鬼,這一事實清楚地表明,信息與情報安全的缺口,將直接威脅到,國家戰略資源和安全決策鏈。
中國需要深刻反思,情報與反間諜工作關乎全局,對臺灣未來局勢,國內各行業、各部門的信息安全必須高度一體化,任何涉密環節都要建立全鏈路的安全防護。
尤其面對高強度、高技術的現代對抗,反間諜既是安全戰爭,也是生死戰爭。安全審查和內部自清,必須制度化、常態化。
6月28日,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在首都德黑蘭舉行的悼念儀式上掩面
指揮與素質,決定戰場主動權
裝備的現代化,必須與指揮和戰斗素養同步提升,伊朗在戰爭初期,因高層連續遭到定點打擊,戰略指揮一度失衡,后續臨時指揮官暴露了人才儲備、應急轉換、系統應變的短板。
同樣的問題在南亞的相關軍事沖突中反復出現,盡管裝備現代化,但軍隊的執行力、協調能力、作戰經驗不足,導致原本應具備的戰力未能充分發揮。
現實環境下,中國在備戰臺灣問題時,不僅要優化裝備結構,更需全方位強化指揮體制、聯合協同訓練以及官兵實戰能力。
基層單兵、作戰班組、各級指揮部,都必須以體系化、網絡化為基礎,快速處理戰場信息、靈活調配資源。
戰略自主,無視外部承諾
伊以戰爭中的一大核心現實,就是不能把國家利益寄托在外部的承諾之上。伊朗曾試圖通過外交談判,甚至尋求大國的安全平衡支持,但戰事爆發后,美國不僅沒有出面制止,反而為以色列提供堅實后盾。
美以聯盟展現的多層支持和協同能力,使伊朗的戰略企圖落空。
對于臺灣問題,中國早已明確界定其為核心利益,不容外部勢力干涉。伊朗的教訓提醒,任何外來的“調停”“協商”在涉及核心利益問題時,隨時可能成為空頭支票。
行動果斷,把握戰機主動
伊朗在遭遇突襲、損失慘重后,并沒有陷入長期慌亂和內部爭議,而是在短時間內完成指揮層更替、啟動大規模反擊,最大程度打亂了以色列的計劃,使局勢重新回到均勢。
這一行動雖然承擔高風險,但未給對方以喘息和調整的空間。在高壓態勢下,戰略決斷與先機把握成為爭取主動權的關鍵。
統一臺灣問題涉及復雜的戰略博弈和外部干擾,更需爭分奪秒,避免陷入消耗戰和持久戰。任何遲疑和滯后,都可能被對手或外部勢力利用,擴大戰事影響。
決策的果斷與指揮的堅決,要成為戰備運作機制的重要內容。從戰略研判、戰役預案到臨戰部署,每個環節都需動態更新、靈活調整,把握住任何可以加速戰局推進的有利時機。
民心與社會動員不可忽視
伊朗與以色列的沖突,表面上是進攻與反擊,實際更深層次影響在于,普通民眾的生活與社會穩定。
戰爭帶來的最大損失,往往落在沒有選擇的百姓頭上,無論哪一方宣布的“勝利”,都不能掩蓋經濟生活、家園安危、社會運行的嚴重損害。
中國維護統一與安全,不僅僅是軍事層面的高級對抗,更要注重社會動員和輿論引導。對臺灣問題的解決,更要關注后續社會治理、安置與重建,從根本上減小戰爭帶來的不利影響。
伊朗的血淚教訓,為中國解決臺灣問題敲響警鐘。情報優勢決定主動權,體系作戰凝聚綜合力量,素質和指揮鍛造真正戰力,戰略自立才能杜絕被動,果斷決策把握主動,科技經濟則是取勝依仗,而民眾動員和社會穩固始終是堅強后盾。
每一項措施都是未來行動的關鍵點,臺灣問題一旦進入倒計時,必須將這些教訓落實到骨干隊伍、裝備體系、社會協同、輿情引導和全方位動員之中。只有如此,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實現國家整體的主動、穩定和最終的勝利。
信息來源:
中國時報 2025年6月14日 關于“多名高級將領、6核子科學家 遭斬首”的報道
觀察者網 2025年7月3日 關于“伊朗稱逮捕700多名涉以間諜,以方回應”的報道
新華網 2025年7月1日 關于“摩薩德滲透伊朗有多深?”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