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都看不慣特朗普了。
6月24日的聯合國安理會,曾在拜登政府時期擔任國務卿的布林肯在會場直言不諱。
“特朗普才是伊核危機的始作俑者。”
這句話一出,嘩然四座。
他不是在發牢騷,也不是在替民主黨刷存在感。
而是在一場外交信任全面崩潰的背景下,揭出了一道老傷疤。
2015年伊朗與六國(包括美國)簽署了《伊核協議》。
條款說得很簡單:你別搞核,我就不制裁你。
這協議不是完美的,但勉強能用。
IAEA每幾個月就去核查一輪,基本沒啥問題。
可惜好景不長。
2018年5月特朗普不顧盟友勸阻,單方面宣布退出協議。
“極限施壓”四個字,成了新標語。
制裁一個接一個,伊朗那邊也不是吃素的。
濃縮鈾生產又開了,IAEA也被拒絕進門,協議基本名存實亡。
協議一撕,信任崩了,局勢也隨之滑坡。
布林肯說得沒錯,這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是特朗普自己推倒的。
到了2025年,局勢終于炸鍋。
6月中旬,以色列率先動手,空襲了伊朗幾個核設施。
說是“伊朗要搞核武了”,但拿不出實證。
美方一開始還有點猶豫。
可以色列頂不住伊朗的反擊,特朗普政府立馬下場。
美軍投入“有限打擊”,鎖定福爾多等三處設施。
目標很明確:摧毀伊朗的核心核能力。
但結果呢?福爾多沒炸穿,通道封了兩個口,主樓紋絲不動。
衛星圖像顯示,伊朗在空襲前幾小時就開始轉移設備。
有人說是情報被泄露,也有人說伊朗早有準備。
無論哪種,打了個寂寞。
空襲后,伊朗議會火速開會,通過一項法案。
暫停與IAEA的合作。
什么意思?以后不讓突擊檢查,不給數據,不歡迎國際監督。
伊朗懷疑IAEA泄露情報,導致美以精準打擊。
雖然IAEA否認,但伊朗不信。
這就像2003年朝鮮那一幕重演。
那年朝鮮退出《不擴散條約》,拒絕檢查,最后真搞出了核彈。
現在輪到伊朗了。
沒人敢說德黑蘭會不會走老路,但這一步已經讓全世界神經緊繃。
外交信任體系,最后一道防線就這么沒了。
布林肯這番話,不是空穴來風。
同一個場合,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也發言了。
而且說得更直接。“美國才是伊核危機的始作俑者。”
甚至點名說,這是“1.0版的特朗普干下的事”。
這句話在國際場合很少聽見。
但和布林肯的話遙相呼應。
中美在伊核問題上罕見地站到了同一邊。
這不是外交上的“偶遇”,而是共識開始形成:
美國撕毀協議,不只是錯,而是推開了混亂的大門。
這共識一旦擴散,特朗普政府的外交遺產就很難洗白了。
空襲之后,伊朗總統萊西發話了,說愿意回到談判桌上來。
西方媒體一通解讀,說伊朗被打怕了。
但真相是伊朗早在空襲前就多次表示愿談。
只是沒人理。
結果打了之后,美國才急著找臺階下。
布林肯一句話點破了這一切:“自己點火,自己滅火。”
外交政策的連貫性被打斷了。
現在再想重建談判機制,難度翻倍。
而且伊朗政權還穩如泰山,核計劃也沒被摧毀。
美國這邊,倒是暴露了情報的漏洞、打擊的局限、談判的乏力。
布林肯把特朗普的錯列了個清單:撕毀協議,外交破產。
動武冒進,效果有限。
信任崩潰,局勢惡化。
這些話不只是民主黨的反攻。
聯合國、IAEA、歐洲多國,很多聲音其實早就表達過類似判斷。
而伊朗暫停合作更是現實層面的反饋。
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壓出了一個更不透明的伊朗。
有人說布林肯是在給民主黨打掩護。
但現在是2025年,伊核協議的十年期限眼看就到期。
如果沒有新機制,伊朗將完全脫離監管。
特朗普當年撕協議,現在又要靠軍事手段兜底。
這場局是他自己鋪的;這盤棋,是他自己下的。
布林肯點名批評,不是為了政治,而是為了提醒。
提醒美國:外交靠制度和信任,不靠炸彈和威脅。
布林肯這番“逆風發言”,不是即興發揮。
是一份遲來的外交體檢報告。
這場風波還沒結束,未來如何收場,沒人能拍胸脯保證。
但至少我們得知道,這局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司馬平邦2025-06-25沉默已久的布林肯,終于忍不住,對特朗普說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