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拼命建大學,一直未停步。
01
全國高校布局,再次生變。
日前,教育部發布2025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全國普通高校2919所,含本科學校1365所、高職(??疲W校1554所。
過去一年,全國新設及改名100多所高校,包括36所“專升本”的職業技術大學,以及新設大灣區大學、東方理工大學、福耀科技大學等3所新型研究型大學。
總體來看,全國共有12個省份高校超過100所,集中于東部和中部地區。
其中,河南以178所的總量,超過江蘇、山東、廣東等教育大省,位居全國第一。
過去幾年來,河南高校數量從140所增加到170多所,一路逆襲,堪稱“拼命建大學”的最大贏家之一。
借助高校擴容,鄭州得以躋身全國在校大學生第二城,超過武漢、南京、成都等重鎮。
雖然只是規模上的簡單領先,且新增的多是專科院校,但對于大學欠缺的河南,已屬不易。
02
以含金量更高的本科院校為準,哪些省份實力更強?
今年以來,全國新增57所本科院校,多數都是“專升本”而來,由此帶動區域調整。
得益于本科高校大擴容,江蘇本科院校增至82所,穩居全國第一。
作為科教大省,江蘇與京滬齊頭并進,而雙一流高校位居全國第三,更不乏眾多世界500強大學。
廣東以77所本科院校位居第二,其中今年新設立的大灣區大學,為全國首個以灣區命名的高校。
山東、湖北、北京、浙江、遼寧、河北緊隨其后,而河南本科院校數量僅排第八。
北京最為特殊,近3/4高校都是本科院校,而湖北、遼寧、浙江、陜西本科占比也過半,體現含金量。
值得一提的是,東北地區的高校實力往往被低估。
事實上,東北不缺大學,也不缺好大學。數十年前打下的教育底子,如今依舊塔寬底厚。
數據顯示,東北共有4所985高校、11所“雙一流”高校、142所本科高校,力壓部分沿海省份。
這說明,城市格局的逆轉只需要10年時間,但大學的逆襲往往不是一日之功。
03
高校第一省,為何拼命建大專?
幾乎所有地方都在拼命建大學,試圖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搶得先機,而河南卻在拼命建大專。
河南是唯一專科院校破百的省份,2/3高校都是??圃盒?,近年新增高校多數都是???。
這倒不是不想建本科大學,而是現實考慮、產業需求和“曲線救國”的多重考量。
其一,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再來考慮“好不好”,這是實選擇。
山河四省,最難的還是河南。
河南高考難度為全國之最,大學錄取率墊底,拼命建大專,至少能在短期供給更多學位。
要知道,河南大學毛入學率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低于東部沿海地區。
2024年,河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9.59%,而同期全國為60.2%,江蘇則超過70%,上海更是高達78%。
其二,河南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
學歷日益膨脹,本科生的含金量大不如前,就業率未必比得上應用型的職業院校。
過去的河南,以農業大省為特色,如今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逐步崛起,職業院校擴容正當其時。
其三,曲線救國,先拿下??圃盒#栌伞皩I尽鄙駷楸究圃盒#源颂嵘逃健?/p>
從政策層面來看,新建本科高校門檻越來越高,職業院校卻在鼓勵之列,“專升本”的覆蓋面越來越廣。
今年以來全國新增57所本科院校,其中36所是由高職院校升格而來,均以“職業技術大學”為定位。
河南更是如此。據網易數讀統計,河南全省60多所本科高校中,一半由專科升格而來。
04
不缺大學,缺的是好大學。
人口大盤見頂,出生人口減少,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高中,正面臨生源萎縮的尷尬,高校也不例外。
面對這一局面,部分地區開始撤并小學,甚至凍結教師編制,“最大鐵飯碗不保”的說法不絕于耳。
從出生到高考存在時滯,高考不會立刻遭遇沖擊,但如今離高考生源拐點也只有10年時間。
一旦生源減少,是否還要拼命建大學,自然存疑。
然而,好大學還是太少了。
我們需要的不是數量擴張,而是質量提升,更是打破不均衡局面。
全國共有147所雙一流大學,雖然每個省份都能雨露均沾,但集中于部分省市。
北京、江蘇、上海三地,合計占近半壁江山。
如果加上廣東、四川、湖北、陜西等教育大省,占比達2/3以上。
如果說雙一流大學至少雨露均沾,就連西部欠發達省份至少也有1所入圍。
那么985高校的分布更為失衡,近半省份顆粒無收。
全國39所985高校,北京8所,上海4所,湖南、陜西都是3所,而河南、河北、山西、江西、廣西、貴州、云南等13省掛零。
至于世界500強大學,更是集中于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西安、成都等為數不多的重點城市。
就此而言,不是每一個地方都需要拼命建大學,但無不需要拼命建好大學。
05
拼命建大學,空間有多大?
高校格局是歷史遺留產物,受行政因素影響,集中于傳統大區中心,短期難以扭轉。
即使如此,各地仍在拼命建大學,但受制于人口、財力等因素,建大學的空間還剩多少?
其一,嚴禁名校跨省異地辦學,支持新增高校資源向中西部傾斜。
日前,教育部表示,將推動新增高等教育資源適度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傾斜。
這意味著,以河南為代表的中西部人口大省,將會迎來更多新大學,建大學之路將會更為順暢。
此外,面對深圳、蘇州、青島等經濟強市的虹吸,教育部門發布禁令,明確叫??缡‘惖剞k學,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挖人"。
其二,港澳高校在珠三角開設分校、京校外遷、中外合作辦學在鼓勵之列,重點大學省內建分校同樣有空間。
港澳合作辦學的受益者,是珠三角地區。
目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均已落地。
京校外遷的受益者則是雄安新區。
根據規劃,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15所在京部屬高校,將疏解到雄安,這是出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考慮。
省內建分校,則利好一些教育大省的經濟強市。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東南大學無錫校區,都是這一模式的產物。
其三,財力充足的,完全可以自建高校。
作為一個僅有40多年歷史的新興城市,深圳從0起步,先后建成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
這背后最大的支撐,就在于財力。過去5年多來,深圳重金投入了近千億元,拼命建大學。
不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校建設需要真金白銀投入,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建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