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伍素文 實習生鐘言 深圳報道
“選大學,還是選城市?”這個問題遇上深圳,似乎沒那么難回答。
當城市向上,教育的需求和發展必然上行。從近日出爐的廣東高考本科批次投檔線看,深圳高校的表現尤為令人矚目。
南方財經記者統計發現,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投檔線超600分,深圳技術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大學今年投檔線繼續攀升,投檔最高分超過600分。相比2020年,這些深圳本土高校投檔線普遍提升30—50分。
深圳的高等教育發展始于1983年,深圳大學作為特區第一所大學開學,從決定籌辦到開學只用了短短8個月時間,首屆僅有216名學生。如今,深圳的在校大學生數量已近20萬,學校涵蓋綜合性大學、中外合作大學、職業本科、應用型大學、新型研究型大學等各類高校。
這座年輕的城市,用“拓荒牛”精神開啟了高等教育的探索之路,逐漸擺脫了“教育洼地”的標簽,與城市產業發展深度耦合。
深圳高校投檔線齊躍升
近年,深圳高校投檔線集體上揚,正在改寫廣東高考招錄格局。
在2025年廣東高考本科批次中,南方科技大學今年在廣東、山東、浙江三省率先增設普通本科批次錄取,廣東省普通物理類投檔線達652分;深圳理工大學物理類投檔最低分為629分,比去年有所提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投檔線連續多年超過600分,今年在廣東省提前批本科投檔中物理類最低分666分,歷史類最低分644分。
深圳大學普通物理類投檔最低分為594分,普通歷史類投檔最低分為592分,穩居省內第二梯隊前列。熱門專業分數線水漲船高,部分專業已超過傳統強校,今年該校院士領銜的人工智能(IEEE榮譽班)投檔平均分為628分;計算機與軟件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的招生專業平均分也超過了620分。
深圳擁有兩所職業本科院校。其中,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在招生計劃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投檔線繼續攀升,物理類投檔最高分達617分,歷史類今年首年招生即超過特控線;今年“升本”成功的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大學,首次面向廣東省內招收本科生,物理類投檔最高分為600分,最低分為566分,超特控線32分。
2018年成立、定位為應用型大學的深圳技術大學,同樣發布了“喜報”。該校2025年廣東省普通物理類投檔最低分為580分排位44470,最高分為626分排名11477,物理類投檔線持續上升,較2024年上漲約9000位,創歷史新高。
相比2020年,深圳本土高校投檔線普遍提升30—50分。招生格局也在優化,比如深圳大學強基計劃吸引廣東實驗中學、深圳中學等名校生源600余人報考,錄取均分超610分。
從整個廣東來看,深圳高校分數線集體上游,刷新了廣東高考投檔格局。
南科大、深理工等定位是“高起點、小而精”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招生人數少、分數高,一定程度上也分流了以往流向傳統強校的高分考生;職業本科闖進大眾視野,成為高教版圖中的“黑馬”;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等傳統熱門院校地位仍較穩固。
吸引高分考生“南下”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曾經卻因長期處于“教育洼地”狀態而受到詬病。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以及深圳本地經濟的產業轉型,高校建設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支點之一,城市紅利正外溢至高教領域。
面對高等教育起步晚、底子薄的現實,深圳選擇“以建促強”的跨越式發展路徑。
一方面,通過合作辦學引入優質教育資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哈工大(深圳)、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等“名校飛地”紛紛落地;另一方面,大手筆投入本土高校建設。2023年深圳高等教育財政支出達133億元,人均教育投入位居全國前列。南科大從建校至今累計投入超200億元,人均投入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深圳還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科技創新基金,重點支持高校科研和成果轉化。
近10年深圳高起點新設10所大學,創下高等教育發展的深圳“加速度”。目前還有深圳海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等正在建設中。
“十三五”開局之時,201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市高校達20所左右,在校生15萬人的目標,目前基本達成。《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明確規定,高校科研人員可享受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70%以上分成。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推進,也進一步放大了深圳的教育吸引力。
政策、資源與時間賽跑,深圳正跑出高等教育量質齊升的加速度。
例如,南科大建校13年便躋身QS全球年輕大學排名前30;深圳大學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的學科達11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師資中90%擁有海外一流大學博士學位。從世界大學排名看,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等也迎來排名上升。不過,在目前廣東8所“雙一流”大學中,深圳只有南方科技大學占據一席,深圳大學仍在發力沖刺。
深圳高校的崛起,不僅吸引本地生源回流,也逐漸吸納周邊省份高分考生“南下”。深圳理工大學校長樊建平此前就對南方財經記者表示,深圳高校對學生特別是長江以南地區的學生吸引力非常強,這里的高等教育未來也許會慢慢形成另一個高度。
轉向“創新中樞”
作為創新之都,深圳是全國科技創新最密集的城市之一,2024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居全國第一,已連續21年登頂。立足城市特色,深圳高校與其他城市“政策拉動型”高教發展路徑不同,其崛起的核心驅動力在于與城市產業發展的深度耦合。
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頭部企業與高校形成穩定協同機制。例如,深圳大學與華為共建的“創新實驗室”已覆蓋人工智能、光通信等核心方向;南科大與騰訊共設量子實驗平臺,在算法理論與芯片驗證領域攜手共進;職業教育層面,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與比亞迪、邁瑞、華大基因等企業合作建立200余個校企聯合實訓基地,技術工科人才“訂單式”培養初具規模。
在廣東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中,高校不再是象牙塔,而是城市創新體系的重要節點。
例如,深圳高校近年來探索打造教育新物種——探索超大城市“小而精”的辦學模式,把實驗室塞進產業鏈毛細血管。南方科技大學與大疆共建的無人機實驗室里,學生設計的物流無人機直接飛進鹽田港保稅區測試;哈工大深圳校區的衛星研發團隊,平均年齡比傳統研究所年輕15歲。
深圳教育體系已從“學術中心”轉向“創新中樞”。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統計,2023年深圳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超過10億元,同比增長22%,是五年前的近3倍。
從專業設置來看,深圳高校在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三新方向”布局密集,直接對標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能源等產業集群。譬如深圳技術大學配套重點打造智能制造、工業軟件等工科專業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新設“綜合醫學”方向碩博連讀項目,服務于本地醫療產業升級。
隨著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速崛起,高校培養的人才正好對接產業需求,形成良性循環。“深圳的產業發達、產業鏈完全,專業設置會更偏應用性,這是與其他地方相比的一大優勢。”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所長劉祥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深圳把人才培養作為整個城市的發展戰略,通過學校建設培養人才,更好服務于自身產業發展。
而站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平臺之上,深圳高校的發展不僅服務于城市本身,更與整個區域協同共振,瞄準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培育未來創新人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