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水果迎來豐收浪潮。
荔枝、楊梅、水蜜桃等時令鮮果集中上市,對快遞冷鏈運輸的需求呈井噴式增長。與此同時,順豐憑借國民度高、冷鏈運輸能力強、配送時效快等優勢,成為眾多果農寄遞水果的首選。
但看似繁榮的業務背后,一場關于成本與利潤的矛盾正在悄然激化——
不少果農在社交平臺吐槽,快遞費甚至比寄出的水果本身還貴,有人無奈調侃“辛苦摘果,實則是在給順豐打工”。
高價快遞下的果農困局
其實,國內快遞行業的產品可以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時效件,主要靠平臺和顧客個人的主動選擇為主,價格較高,代表性企業是順豐和EMS。
另一類則是電商件,通過與電商平臺捆綁,低價覆蓋大量市場,薄利多銷,比如我們常說的通達系(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等,主要以和電商平臺捆綁為主,網絡節點多依賴加盟商管理,但配送鏈路較長,中轉環節復雜。
同時,順豐在冷鏈領域布局較早,擁有專業的冷鏈物流體系,包括冷藏車、冷凍倉儲、溫控包裝等。
例如,其研發的“豐密冷運”系統,可實現全程溫度監控和數據追蹤,確保水果在運輸過程中始終處于適宜溫度區間。同時,針對不同水果特性,提供定制化包裝方案,如荔枝采用泡沫箱+冰袋+透氣孔設計,既能保鮮又防止擠壓。
報道顯示,在水果寄遞市場,順豐的快遞費始終處于高位。以廣東荔枝寄往江浙滬地區為例,5公斤的運費含包裝費、保鮮費等,總價往往超過百元,若寄往更遠的北方地區,費用甚至能達到150元以上。
例如,根據經濟參考報消息:
茂名一處水果銷售點記錄顯示,消費者以6.5元的價格購買了12斤荔枝,共花費78元,通過順豐特快寄送到河南,一箱12斤荔枝的運費合計為121元,遠遠超過了荔枝鮮果本身的價值。如果是同樣重量的荔枝寄到北京、黑龍江等華北、東北地區,運費也會相應更高,分別為129元、168元,到黑龍江的運費已達到荔枝本身價格的兩倍還多。
而今年荔枝豐產,產地收購價普遍跌至每斤3 - 5元,即便按10斤水果計算,售價也不過30 - 50元。快遞費遠超水果價值的倒掛現象,讓不少果農陷入兩難:
寄出水果,利潤被快遞成本大幅吞噬;選擇不寄,大量水果只能爛在枝頭。
這種價格矛盾在個體果農群體中尤為突出。規模較小的散戶,由于訂單量有限,難以享受快遞費用折扣,只能按標準價支付運費。而大型水果供應商或電商賣家,因長期與順豐簽訂合作協議,能拿到6 - 7折的優惠價,二者之間的運費差距可達30% - 40%。
一位云南芒果種植戶向媒體透露:
去年旺季,我寄200單芒果,光快遞費就花了近萬元,刨去人工和包裝成本,每單利潤不到2元。今年水果價格下跌,算下來寄一單還得倒貼錢,只能眼睜睜看著熟透的果子爛在地里。
這種“豐產不豐收”的局面,正倒逼果農減少線上銷售,甚至有些果農寧愿把果子爛在樹上也不摘。
深陷內外部信任危機
果農對高運費的不滿,逐漸延伸成對順豐商業模式的質疑。
近年來,順豐為控制成本,持續擴大外包規模。2024年年報顯示,順豐全球的員工共147189人,但順豐全網管理的收派員為440000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和順豐沒有勞務關系的人)。
▲數據來源:寄遞評述
順豐通過人力外包和運力外包等,將部分成本轉嫁到外包公司,降低了自身的運營成本,特別是薪酬支出等剛性成本,提升了利潤空間。
整體看,2020年順豐的人力外包成本為547.45億元,運力外包成本為271.94億元,共計819.39億元;到了2024年,順豐將這一調整更進一步,人力外包成本達到974.45億元,運力外包成本為540.97億元,共計1515.42億元。
在社交平臺,關于順豐外包員工權益受損的爆料屢見不鮮。部分外包員工反映,每日工作時長超過12小時,基本工資低且缺乏五險一金等保障,高強度工作與低回報形成鮮明反差。
最近,根據廣州日報消息稱,19歲順豐騎手摔倒死亡,曾被要求不得佩戴其他品牌頭盔,家屬稱救治期間平臺無作為。
順豐同城平臺曾回應稱,平臺僅和該騎手簽訂了眾包協議,是合作關系,而非勞動關系,因此不承擔工傷責任,建議家屬聯系黃鈺琪個人購置的意外險保險公司。
而保險公司同樣不愿意墊付醫療費,要求等待出院結算。該騎手在ICU救治期間,平臺方并非對求助不聞不問,但資金的審批需要流程。但因為至今未獲得平臺方賠償與保險公司的保金,仍未支付。
員工權益的缺失,直接影響服務質量,丟件、延誤、暴力分揀等投訴量持續攀升。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順豐相關投訴量同比增長23%,其中“物品丟失或損壞未妥善處理”占比達18%。
消費者對順豐服務的不滿,也在沖擊其品牌口碑。“花了高價運費,結果水果送到時已經腐爛”“保價物品丟失,理賠流程繁瑣且賠付不足”等吐槽層出不窮。
服務質量與價格的失衡,使得順豐在高端市場的優勢逐漸削弱,電商快遞領域的市場份額也面臨通達系、京東物流等對手的擠壓。
成本重壓下的轉型困局
事實上,順豐也深陷夾層困境。
從財報數據分析,5月份,順豐交出了一份"喜憂參半"的成績單。當月公司總收入達到251.13億元,同比增長11.34%,看起來成績不錯,但仔細分析各項業務,卻暴露出不少發展隱憂。
從業務板塊來看,順豐的核心看家本領——快遞業務依然表現亮眼。5月份快遞收入193.81億元,同比增長13.36%,撐起了業績增長的主要份額。相比之下,順豐近年來大力投入的國際和供應鏈業務就有些"掉鏈子",雖然收入也有57.32億元,但同比僅增長5.02%,遠低于整體增速。要知道,這幾年順豐在國際航線、海外倉儲等方面砸了不少錢,目前看來這筆投資還沒完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收益。
更值得關注的是,順豐出現了"量增價跌"的尷尬局面。5月份,順豐一共派送了14.77億件快遞,同比增長31.76%,業務量幾乎是蹭蹭往上漲。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快遞業務收入只增長了13.36%,兩者之間相差高達18.4個百分點。算下來,每件快遞的平均價格只有13.1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97%。這意味著,雖然快遞越送越多,但每單能賺到的錢卻越來越少,陷入了"薄利多銷"卻不怎么賺錢的困境。
從利潤角度看,順豐目前的盈利空間也比較有限。數據顯示,順豐的毛利率只有13.7%,凈利潤率更是低至3.6%。
這是什么概念呢?每收入100塊錢,刨去各種成本,最后真正能揣進兜里的利潤只有3塊6毛錢。隨著業務量快速增長,人工、運輸、倉儲等各項成本也水漲船高。如果不能把成本控制在收入增長幅度之下,利潤空間還會被進一步壓縮。
如何在擴大業務規模的同時,有效控制成本、提升盈利能力,成為擺在順豐面前的一道難題。
這份成績單折射出順豐發展過程中的深層矛盾:
一方面要保持業務規模快速擴張,鞏固市場地位;另一方面又要應對低價競爭、成本上漲帶來的盈利壓力。
未來如何在業務增長、價格穩定和成本控制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決定著這家快遞巨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
破局之路
破解當前困局,需要政府、企業與果農多方協同。
對于其他快遞企業而言,單純依靠低價競爭難以長久,應加大冷鏈技術研發投入,提升運輸效率與服務質量,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政府可通過稅收優惠、專項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建設冷鏈基礎設施,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
果農則需拓展多元化銷售渠道,在依托線上平臺的同時,加強與本地商超、社區團購等線下渠道合作,降低對單一快遞模式的依賴。
當然,作為行業龍頭,順豐在堅持技術創新的同時,亟需平衡成本控制與服務質量。
一方面,優化外包管理機制,保障員工基本權益,重塑服務口碑;另一方面,加快冷鏈等新業務的商業化進程,通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唯有如此,才能打破“高價低質”的惡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場由“貴過水果的快遞費”引發的行業震蕩,既是挑戰,也是整個快遞產業升級的契機。
當各方共同發力,或許未來的水果寄遞市場,既能保障果農的收益,也能讓消費者享受到高性價比的服務,更能推動中國快遞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