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一杯奶茶錢開海外網店”“一件代發不用囤貨”“平臺推流躺著收錢”……你在手機里,估計也刷到過這些“輕松賺老外錢”的廣告,文案里那些“零門檻”“操作簡單”“收益高”像鉤子一樣,勾得你心里直癢癢。
很多人其實也明白,這些“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大概率是精心設計的騙局。但在如今這個“拿命都換不來多少錢”的經濟環境下,不少人明知可能是陷阱,但還是忍不住想去嘗試,抱著‘萬一不是騙局’的心態。
就像最近這兩位小伙伴的遭遇,他們一個投了12萬,一個搭進去3萬。
小鄧,去年11月看小說時被看視頻送會員的廣告,引流到某短視頻‘跨境電商’直播間。主播高喊著“每個城市只有3~5個名額”“一部手機半小時就能開店”“零門檻”等詞匯。
小鄧有些心動,他抱著“付錢立刻關閉”的心態點擊了報名,在客服引導下下載了第三方APP,果真不一會兒“店鋪”就搭建好了,商品是虛擬的服裝和電器。
第二天小店便有“買家”下單,他先按照APP規定墊付30元貨款“進了貨”,隨后平臺上便顯示發貨、物流、收貨等規范流程。剛開始的幾單小額回款都很順利,也能正常提現到銀行卡。小鄧對平臺也有些初步的信任,同時訂單也開始增加,提現也都正常。
可等他墊了12萬,手頭沒錢墊付想提現時,卻發現提現卡住了——對方客服解釋說“大額美金結算周期長”需要耐心等待。
但店鋪訂單還在增加,小鄧又沒錢墊付發貨,這么下去也不是個事呀,于是便想暫時關閉店鋪。結果被告知:“店鋪開通未滿30天,需要付推流費才能關閉”,按1美元/訪客算,這筆費用要7萬多,不交錢連本金都拿不回來。
小玲也遭遇到了同樣情形,她被直播間“20%利潤”說法吸引,按“運營導師”的“邏輯”墊錢發貨:“賣60元童裝,花50元進貨,賺10元差價”。
可越做越不對勁:訂單越來越大,回款越來越慢,協商暫停后反而涌來更多訂單。等她想退錢被拒絕,報警后警察調查才發現,對方平臺的“營業執照”是買來的空殼,最后只追回2000元購物卡,三萬多打了水漂。
這兩位小伙伴的遭遇,我相信不是個例,因為我在看新聞、刷視頻時,也看到過類似的‘跨境電商’廣告和文章。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所謂的“無貨源跨境電商”,到底是怎么把人一步步套進去的。
跨境電商的劇本
第一步:精準引流,用“稀缺感”打消顧慮
騙子為了騙錢也下了血本,當然也反映出這類騙局背后“金主”的實力。咱看小說、刷視頻,甚至只是在APP里隨便劃拉幾下,它都能精準地推送到你眼前。
這類騙局里最常見的話術是“每個地區僅3~5個名額”“內測階段手慢無”“一部手機+半小時就能管”。
這些話可是非常有講究的:一是用“稀缺性”制造緊迫感——“名額有限,不搶就沒了”;二是用“低門檻”降低戒備——“不用囤貨、不用粉絲,連保證金都不交,試錯成本低”。三是:操作簡單,半小時搞定,讓大家覺得試一試不復雜。
既不花錢,也不用多少時間,反正閑著也是看小說、刷視頻,不妨一試,這樣的心理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第二步:誘導下單,把你拽進“私域陷阱”
你心動報名后,“客服”會立刻聯系你,引導下載一個第三方APP。
注意,這一步是關鍵——脫離正規平臺的監管,進入騙子自己的“場子”。
APP里的界面做得有模有樣:店鋪后臺、訂單進度、利潤數據,連“買家”的收貨地址、物流信息都標得清清楚楚。
你以為這是大平臺的官方工具?其實都是騙子用模板搭的“假系統”,這樣的一個系統值不了幾個錢,甚至早就模板化了。
第三步:用“小額甜頭”建立信任,再推“墊付陷阱”
剛開始,你能接到幾單小生意:賣件衣服、發個玩具,金額三五百。按“規則”,你需要先墊付貨款(比如賣60元的童裝,你得先花50元進貨),等買家確認收貨后,平臺自動回款,還能賺10元差價。
這時候,小額回款往往很順利——騙子故意讓你嘗到甜頭,為的是讓你放松警惕。
第四步:“生意興隆”背后的陷阱升級
等你放下戒心,“訂單”突然多了起來:從幾百元的小單,變成幾千甚至上萬元的大單;從“偶爾來單”變成“源源不斷”。這也符合電商平臺有信譽后訂單變多的邏輯。
你看著后臺“蹭蹭漲”的利潤,覺得“這生意能做”,于是不斷墊付貨款。但你沒注意到,回款越來越慢了——今天說“系統維護”,明天說“跨境結算延遲”,總之錢只是顯示在你賬戶上的一串數字,到不了你的銀行卡里。
第五步:用“平臺規定”鎖死退路
等你發現不對勁,想關店提現時,“解決專員”會甩來一份“官方通知”:“店鋪經營未滿30天,需承擔推流費(按訪客量1美元/人計算)”“賬戶異常需解凍金”“操作失誤要補手續費”等。
這些“規定”全是騙子偽造的,但用“平臺公章”“官方話術”包裝后,你根本分不清真假。這時候,你要么咬牙繼續投錢“解決問題”,要么自認倒霉,但無論選哪條路,錢都追不回來了。
騙局的“高明”,不過是對人性弱點的精準拿捏
這套騙局能坑到這么多人,不是因為騙子多聰明,而是他們太懂“人性”了。
第一招:用“低門檻”迎合“想賺錢又怕風險”的心理
在當下這個經濟環境下,誰不想搞個副業?可大多數人沒本錢、沒經驗,卻都想要一個不用多少‘投入’的副業。
騙子就抓住這一點,反復強調“一杯奶茶錢”“零成本試錯”——你會想:“反正花不了幾個錢,試試也無妨。”可等你真“試”了,就會發現“試錯”的成本像滾雪球,越滾越大。
第二招:用“官方背書”降低警惕
騙子最愛打“擦邊球”:在大平臺的直播間里直播,舉著“某短視頻平臺授權書”,甚至偽造“平臺公章”。你刷著熟悉的平臺,看著“官方認證”的資質,很容易覺得“這是大平臺的正規業務”,有大平臺的流量打底。
其次,名額上的限制,不只是緊迫性,更是利用了大家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以及“勇敢的人才能抓住機會”的心理。
就像當年那句“站在互聯網的風口,豬都能飛起來”一樣,現在咱們國家產能過剩,再加上前段時間小紅書跟美國人‘對賬’,中美關稅戰的影響,不少人會認為美國老百姓需要咱們的商品,跨境電商是下一個‘風口’。
第三招:用“真實感”掩蓋虛假
騙子的“演技”很到位:APP里的訂單都是虛擬的,不存在的,物流信息、買家地址也都做得跟真的一樣;回款是“小額及時”的,但大額訂單全是后臺操控的“數據”。
你看著“生意興隆”的后臺,會本能地覺得“這是美國人真的在下單”,甚至能跟美國人聊天。
但實際上,這都是騙子們的‘專業規范操作’。
如今的很多騙局,專業化、精細化程度,甚至比一些真實存在的公司都高。
第四招:用“沉沒成本”讓你越陷越深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沉沒成本效應”——你為一件事投入越多,越舍不得放棄。騙子太懂這個了:你投了5000元,會想“再投1萬就能回本”;投了1萬,又會想“再湊2萬就能提現”。等你意識到被騙時,往往已經投了幾萬甚至十幾萬,這時候騙子把平臺一關、聯系方式已拉黑,受騙者連哭都找不著地方。
最后說兩句:跨境電商原本是門正經生意,也已經存在很多年了。
但絕不是“零門檻”“躺賺”的買賣。真要入行,選品、物流、售后哪個不需要花心思?那些“一杯奶茶錢開海外店”的廣告,本質是抓住了普通人“想賺錢又怕麻煩”的心理——你圖人家的“輕松”,人家圖你的“本金”。
最后給大家提個醒:
凡是讓你脫離正規平臺、下載第三方APP的“生意”,凡是用“名額有限”“內部渠道”催你下單的“機會”,凡是要求你墊付貨款、換匯轉賬的“業務”,一概遠離。
賺錢沒有捷徑,保住本金,守住本心,網絡上的“花言巧語”,一個字都別信。網絡上99%標有零門檻的內容,本質上是一種對‘目標客戶’的篩選。
識別這類騙局很簡單,謹記一句話就行:真有那么好的賺錢門路,誰會傻到網上到處亂說?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三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