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昨天字節發布的高考AI評測,結果挺有意思:
Gemini理科655分、豆包648分;文科更離譜,豆包考了個683,放在人類里,早就是省狀元水平。
于是有人喊:AI能考上清北了!
而我只想說:不是AI有多牛逼,而是如今這高考,已經配不上“選拔人才”四個字了。
我知道字節發這個評測結果,本意是想炫技——看豆包的水平,已經是世界頂流。但實際這并不是AI的驕傲,而是高考的恥辱。
大模型的本質,是信息處理機器,將人類海量的知識打包壓縮,在既定框架下進行重組,給出匹配度最高的答案。
高考又是個啥?一個大號的標準答案輸出比賽。誰能把標準流程背得熟、推得快、少出錯,誰就能拿高分。大模型可以說是天生為考試而生。
所以這場“AI能考清北”的評測秀,并沒顯示出AI有多優越,反而無情地扯去了偽裝多年的“皇帝新衣”:
我們一直在用一套適合AI的規則“ 選拔 人才”。這個規則,本質上考察不出人的能力,而評估是“你能不能像機器一樣做題”。
AI會寫作、會背書、會刷題都不稀奇,它的信息儲備和處理速度擺在那里。只不過它擅長的是解決問題,卻做不到“提出問題”。
因為AI沒有問題意識,也沒有價值判斷。它永遠只能在你給它的題目里給出“最優解”,卻無法定義什么才是“值得解決的問題”。然而真正推動世界前進的,恰恰是那些“ 提出正確 的問題”的人。
那么在AI時代,我們還有必要繼續沿用一套“只獎勵會答題的人”的考試制度,篩選“社會的未來”嗎?
這個問題的背后,其實是一道關于價值觀的選擇題:
效率和公平,哪個在前?
高考一直以來最被人稱道的,是“公平”——只要你肯刷題,窮人家孩子也能逆襲。
追求公平本身并沒有錯,只是公平總是相對的。所謂“相對”,一是指“ 考場之上的公平,意味著考場之外充滿了不公平 ”;二是指“ 對大部分人公平的背后,一定存在對少數人的不公平 ”。
一旦步入社會,就知道“公平”的本質,不過是弱勢群體為自己爭取利益的口號;當然,它也是統治階級調節社會矛盾的工具。真正的特權階級,從來不會走標注著“公平”的賽道。
我是覺得,與其給“公平”的高考留著最后的遮羞布,莫不如干脆取消高考——讓AI成為新選拔制度的裁判員。在AI時代,效率和公平,并非不可兼得。
舉個例子:不妨利用AI擅長信息聚合與處理的優勢,分析學生高一至高三的日常整體表現,在能力模型的各維度上做評分,最后計算雷達圖的面積分檔錄取。
這種方式肯定比一考定終身更客觀、更能體現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也將考察全面融入到日常學習生活中,整體上降低了特設考試的社會成本,也給特權作弊提升了操作難度——與其變著花樣想著加分,不如平日里好好做個人。
只是可惜,社會的運行規則終究不是“擇優錄取/錄用”,而是“ 錄取/錄用則 優”。現實中展示的因果,往往以倒裝的形式出現。
或許,高考背后的另一層意義,就是隱晦的服從性測試——想超越規則?請先學會服從,優秀不優秀,用分數說話。人才,終究是要為人所用,而不是自己開宗立派。
選拔人才的終極目的,是為了鞏固,而非顛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