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共產黨好!”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是88歲高齡的老父親掛在嘴邊的人生箴言。每當說起這句話時,父親那布滿皺紋的臉上總會浮現出難以言表的復雜神情——那是一種歷經滄桑后的篤定,是穿越歲月長河后沉淀的信仰。
父親生于1937年,今年已88歲高齡。父親出生的那一年,正是一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他的一生,橫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一個是民不聊生的舊中國,一個是欣欣向榮的新中國。正是這跨越世紀的親身經歷,讓他得出了這個浸透血淚的結論。
1942年,年僅5歲的父親已經開始記事。那些刻骨銘心的記憶,至今仍會在夜深人靜時浮現在他眼前。“那時候,賣兒鬻女是家常便飯。”父親的聲音總是帶著微微的顫抖,“女孩子還好賣些,一升面就能換走一個活生生的閨女。半大小子根本沒人要——干不了活,吃得又多。”每每說到這里,父親就會陷入長久的沉默,那雙渾濁的眼睛里閃爍著難以名狀的痛楚。
在父親的記憶深處,還有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解放前,村里一戶人家外出逃荒,走到半路已是山窮水盡。絕望之下,男主人竟將自己的結發妻子賣給了大戶人家做小妾。這個被命運捉弄的可憐女人,在屈辱中度過了數年光陰。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婚姻法》的頒布實施,當地政府才將這個飽經風霜的女子送回了家鄉。父親常說:“這就是新舊社會的天壤之別啊!”
饑荒年代的那些場景,更是父親永遠無法忘卻的噩夢。大雁飛過后的糞便,成了村民們爭相撿拾的“美食”;榆樹皮被剝得精光,各種樹葉都成了救命稻草。大戶人家特意種植榆樹,就是為了在災年時能剝皮充饑。最令人痛心的是,那時候餓殍遍野卻無人問津,人命如草芥般輕賤。
“新中國成立后,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說到這里,父親的聲音總會不自覺地提高幾分。即便是遭遇三年自然災害那樣的艱難歲月,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國家從南方調運木薯粉等救濟糧,雖然難以下咽,還要摻入麥秸稈充數,導致許多人便秘浮腫,但至少沒有出現大面積餓死人的慘劇。
“這三年災害要是發生在解放前,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啊!”父親每每感慨萬千。他清楚地記得,在那個最困難的時期,黨員干部總是沖在第一線,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這種魚水情深,是舊社會根本無法想象的。
隨著年歲增長,父親對黨的感情愈發深厚。他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小康社會從藍圖變為現實。現在的生活,在父親看來簡直就是“天堂”——不愁吃穿,醫療有保障,晚年生活無憂無慮。每當看到電視里報道黨的惠民政策,父親總會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
今年春節,我們全家團聚時,父親又提起了那句老話。88歲的老人顫顫巍巍地舉起酒杯,飽含深情地說:“孩子們,要永遠記住,還是共產黨好啊!這是我用一輩子得出的真理。”在璀璨的燈光下,我分明看到父親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光。
這簡單的一句話,承載著一位普通老人跨越兩個時代的生命體驗,凝結著對黨最樸素也最真摯的情感。它不僅是父親個人的心聲,更是千千萬萬中國人民共同的心聲。在這個偉大的新時代,我們要永遠銘記歷史,珍惜當下,堅定不移地跟著共產黨走,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