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明朝那些事兒,總繞不開殿試。皇帝坐奉天殿親自主持,考生跪答策問,一紙定前程——聽著挺威風吧?可翻開史書一琢磨,這殿試的戲碼,演得那叫一個跌宕起伏。朱元璋為它愁白頭,嘉靖拿它當權力棋子,崇禎想靠它救國,結果呢?大明還是亡了……
一、老朱的殿試: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搞了明朝第一屆殿試。老爺子摩拳擦掌,想著親自挑一批“經明行修”的實干派。結果考完一看名單,差點氣吐血:中選的吳伯宗這幫人,文章寫得花團錦簇,問起治國理政?呵,全是紙上談兵!
“賣弄虛文,并無真才實學!” ——朱元璋罵人實錄
老朱可是窮苦出身,最恨官員不辦實事。他一怒之下,直接把科舉停了十年!轉頭又去折騰薦舉制:讓各地官員推舉人才,還派人帶著銀子全國“挖寶”。可沒過幾年,問題來了——推上來的要么是關系戶,要么連《論語》都背不全。有個縣令甚至舉薦自家廚子,理由是“刀工好,切菜如治國”……(野史段子,但濫舉是真)
哎呀,說到這兒突然想起個細節:老朱為了防作弊,曾規定考生得脫衣服搜身!結果有舉子裹著厚棉襖進場,一脫——嚯!滿身小抄!
二、殿試翻身記:觀政制度救了場?
科舉停了十幾年,老朱終于想通了:光考文章不行,得讓書生們練練手!洪武十八年(1385)殿試重啟,他搞了個“神操作”——讓新科進士去六部“觀政”,實習半年再上崗。這幫人跟著老油條學算賬、判案子、寫公文,總算有點人樣了。
從此殿試站穩腳跟,三年一考雷打不動。可誰想到,老朱埋的雷,一百年后炸了……
三、嘉靖的野望:十二卷的帝王心術
時間跳到正德朝。武宗皇帝愛玩,四次殿試三次缺席!內閣大佬們樂壞了:皇帝不來?咱們定狀元!一時間,殿試排名成了權錢交易市場。
嘉靖皇帝上臺一看,這還了得?立馬放大招:殿試卷子,從讀三份改成讀十二份!表面說是“廣納賢才”,實則是把定名次的權力搶回自己手里。他還親自熬夜批卷子,熬得兩眼通紅(野史說嗑丹藥提神)。
“讀卷官進十二卷,朕自擇之。” ——嘉靖的獨白,寫滿掌控欲
這招效果咋樣?短期看,皇權重振了;長期看……更糟了。因為嘉靖搞著搞著,沉迷修道去了,殿試倒是場場不落,可心思早飄到煉丹爐里了!
四、致命的“獨重進士”:一場集體慢性自殺
明朝官場有句黑話:“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嘉靖往后,進士出身=免死金牌。哪怕你貪贓枉法,只要頂著進士頭銜,考核就能混個“優”;非進士出身的官?干得再好也升不上去!
“以惡為好,以黑為白……以功為罪!” ——時人痛批官場怪象
舉個栗子:海瑞同志為啥被排擠?他不是進士啊!哪怕他窮得吃野菜,給老娘買肉成了大新聞,照樣被譏諷“作秀”。而那些進士老爺呢?結黨營私、兼并土地,把朝廷蛀空了也沒人敢動。
咦?這劇情怎么有點熟?北宋“恩蔭制”泛濫時,好像也這德行……
五、崇禎的絕唱:殿試在,可人在哪?
崇禎登基時,大明已是爛攤子:關外滿洲虎視眈眈,關內災荒加起義。這位勞模皇帝每天批奏折到凌晨,殿試更是親力親為,甚至破例增加錄取名額。
可殿試考場上,他面對的是一群什么人?有考生策論里寫“退敵良策是招安李自成”(李自成后來滅了大明);還有人建議“聯合蒙古抗清”(蒙古正和滿洲勾肩搭背)……看得崇禎直哆嗦。
最諷刺的是,崇禎為選人才恢復“三途并用”(薦舉、貢生、科舉齊上),結果推薦上來的不是閹黨余孽,就是只會寫八股的酸儒。某次殿試后,他盯著名單長嘆:
“文華殿里滿座才俊,竟無一人可安天下!”
回頭再看朱元璋設殿試的初心——“求經明行修之士”,簡直像個黑色幽默。殿試從帝王選才利器,一步步變成科舉流水線的蓋章環節,再淪為官場利益鏈的一環……當崇禎在煤山自縊時,那些金榜題名的進士們,有的降了李自成,有的跪迎多爾袞。
你說殿試制度完善嗎?明代它確實登峰造極。可再精致的籠子,也關不住一群只想啄米的鳥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