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昨天和外婆通話時,聊起了她娘家的弟媳:
小兒子三個孩子,大兒子一個孩子,都是弟媳這一個奶奶帶著,最關鍵的是如今兒媳婦肚子里又懷了一個寶寶
剛開始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的天呀,那生下來不是要帶5個小孩了,養(yǎng)得過來嗎?不會太累嗎”
沒想到,外婆又用她的老一套說法告訴我:“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
再想想蘭媽身邊所接觸的那些寶媽,哪一個不是叫苦連連,一提起生二胎、三胎就膽戰(zhàn)心驚,一看到別人家孩子再可愛也沒有抱一抱的欲望呢…
其根本原因,就是養(yǎng)娃太辛苦了的心理陰影
可為什么外婆的娘家弟媳那么厲害,帶4、5個孩子都不覺得累呢?難道真的是我們80、90年代的父母太矯情、吃不得苦嗎
也是后面繼續(xù)聊天才知道,這樣的大家人口帶娃都是與眾不同的心態(tài):
比如:
?吃飯方面,不管是大孩子、還是小孩子,飯盛到碗里都是自己吃自己的,沒有人會喂著吃
?帶孩子方面,弟弟妹妹就由家里面的哥哥姐姐帶著玩兒,家里的大人該干啥就干啥,可以不用管
?學習方面,子孫自有子孫福,孩子學成什么樣是他們自己的造化,也根本不用輔導、和刻意教學
如此想來,習慣、成長、和學習這三大難題能被輕易解決了,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確實是少操了不少心、也少慪了不少氣
但話說回來,如果養(yǎng)育的三大難題真的能輕易化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容易焦慮、崩潰的媽媽呢
這里就直接體現(xiàn)了教育觀念的差異性:你怎么看待養(yǎng)孩子這件事,自然就有著不一樣的體驗感
其中,80、90后之所以會成為最辛苦的一代父母,蘭媽總結出的原因就是:他們在“養(yǎng)”小時候的自己
比較典型的區(qū)別,就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01
習慣方面
小時候吃飯不能上桌,長大后自己的孩子就要人人平等
老一輩人做父母,為什么從來不會內耗?蘭媽聽過最通徹的答案是:
我把你生下來,給了你一條命,就已經(jīng)是天大的恩了,我再把你養(yǎng)到這么大,你還想怎么樣,我已經(jīng)夠對得起你了
然而,80、90后恰恰就是這一代被罵的人,他們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很明顯是缺愛又缺安全感的
這樣環(huán)境下成長的他們,又成了新一代的父母之后,兒時的童年陰影就致使他們會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比較典型的一點就是“小時候沒有得到的東西,長大后就一個勁兒地彌補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有個朋友,小時候家里比較窮,爺爺奶奶的規(guī)矩又比較嚴:小孩子不能上桌吃飯
特別是家里有客人的時候,家里孩子永遠是干活最多、吃飯最少的那個人,因為不能上桌吃飯,等到客人把飯吃完后可能連菜湯都不剩了
即便是家里逢年過節(jié)會有一些好吃的點心,爺爺奶奶也是節(jié)約地把吃的藏起來,說的是要留著慢慢吃,實際上還是用來后續(xù)招待客人了
家務活方面呢,小時候的朋友明明還是一個孩子,但平時干的活可一點都不少,只要是放學回家,那第一件事就是去地里干活,如果反抗不愿意,說不準還會被當場用鞭子抽打一頓…
那種動不動就要干活、動不動就要挨打,動不動還要挨餓環(huán)境下成長的朋友,心里面自然而然就養(yǎng)成了“我將來要是有孩子,一定會把他們寵成王子和公主”
為什么呢?因為朋友那時候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被寵的小公主啊
于是,多年之后,當朋友長大了,也結婚生了孩子,她就把自己曾經(jīng)沒有實現(xiàn)的愿望都實現(xiàn)在了自己孩子身上
生活上從來不缺吃喝,只要是孩子想要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都滿足,小時候吃不飽飯,長大后自己的小孩就要追著喂飯,生怕哪一頓沒有吃飽會影響身體健康…
02
成長方面
小時候被丟家里不管,長大后絕不讓自己孩子當留守兒童
有人說,80、90后有著最純真、快樂的散養(yǎng)懷舊時光
可事實上,散養(yǎng)的那些日子,小孩子的內心需求都是一樣的:渴望爸爸媽媽的陪伴,也渴望爸爸媽媽的認可
不過,生活所迫,父母為了撐起一個家往往都是要背井離鄉(xiāng)去外地打工的,他們生的小孩子也就成了留守在家成長的孩子
像蘭媽這一代,詢問了身邊很多朋友,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在留守環(huán)境下長大的
而大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往往也不會交給自己的父母照顧,而是不論有多苦、有多累,都要把孩子帶在身邊養(yǎng)大
從小玩到大的一個同學,她的結婚對象也是在留守環(huán)境下成長的
當兩個人每每一聊起小時候的經(jīng)歷時,心里面都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我”,以至于他們也有了共同的目標: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一定要帶在身邊撫養(yǎng)
比較典型的一段童年記憶:
小時候的她,不記得是幾歲的時候,每年最激動人心的事情就是放寒假
當然了,期待放寒假的原因可不是因為玩兒,而是寒假來了,爸爸媽媽不久后就會從外地回家過年了
可在那個連電話都沒有的窮苦年代里,她不知道爸爸媽媽什么時候回家,又擔心錯過了爸爸媽媽回家見到的第一個人是她
沒辦法,她只好每天早早干完農(nóng)活、寫完作業(yè)之后,就跑到爸爸媽媽回家必經(jīng)的一條三岔路口等待著
一天、兩天,一周、兩周,終于在第18天的時候,她看到了爸爸媽媽背著行囊出現(xiàn)的身影
當時的激動和開心簡直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在第一時間沖上去抱住爸爸媽媽,纏著爸爸媽媽把她舉高高
可爸爸媽媽看到她后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批評她:“看看你,衣服穿那么臟了都不知道換一下,你是個女孩子,怎么能那么臟呢”
也就是那一次,她發(fā)現(xiàn)她和父母的心居然是那么遙遠,她是那么的思念父母,可父母對她的態(tài)度不是批評、就是嫌棄
對此,雖然小時候也有過很深的怨恨和不滿,可當她長大、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才慢慢領悟到:父母不是不愛自己,而是愛的方式不同罷了
所以,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蘭媽這個玩伴,實際上就是照“小時候的自己”去養(yǎng)
一個人整天圍繞著孩子打轉的過程,雖然很累、也很疲憊,可陪孩子成長的踏實、還有看著孩子優(yōu)秀的成就感,卻也是她治愈自己的過程
03
學習方面
小時候想學沒人培養(yǎng),長大后就要盡所能讓自己孩子多學習
都說“路好不好走,自己去親自體驗一遍就知道了”,可人心又是在經(jīng)歷眾多磨難后總想著去提醒、救贖別人
特別是父母和自己孩子之間,往往形成的矛盾死局就是:“絕不能讓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太苦了”,可孩子卻偏偏不相信,總覺得是父母故意為之,想要控制他們的人身自由
于是,一個拼了命的追,另一個就拼了命地反抗、想要逃跑
村里的王奶奶,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女兒因病去世后,就只剩下二女兒這一個閨女了
都說女兒是爸爸媽媽的小棉襖,二女兒也如愿擔起了父母一生病就病榻前盡孝的責任
可當王奶奶習慣了這份依賴,有什么都第一時間找二女兒時,內心的不滿也瞬間爆發(fā)出來了
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王奶奶生病在小縣城治病那年,由于老人基礎病太多,醫(yī)院也要求轉院治療
王奶奶的第一想法就是跟二女兒商量,希望二女兒能帶她去大城市看病
而一向溫柔體貼的二女兒卻不干了,整個人都顯得格外暴躁,然后還諷刺地說:“我不認識字,誰讓你以前不供我讀書,說我是女孩子讀那么多書干什么,現(xiàn)在想用我,可是沒那么容易了,我到大城市連路都不認識,怎么帶你去看病”
病床上的王奶奶,瞬間也被說得啞口無聲…
事實上,王奶奶的這個二女兒還是很有學習天賦的,明明大字不認識幾個,學東西卻是特別的快
像她那個情況,一沒文化、二又過了49歲年紀,飯店本來是不愿意接收的,好在她身上的好學肯干才讓老板破格錄取
也是有著猶如話劇一般的人生經(jīng)歷吧,她對自己的兩個兒子總是特別嚴厲,特別是學習方面不惜余力培養(yǎng),只希望兒子們能多學些知識、將來考出好大學才能改寫人生
從這個例子來看,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自己沒實現(xiàn)愿望,就要放在孩子身上實現(xiàn)”,可這又何嘗不是父母之心的為之深、計之遠呢
沒有人一出生就是合格的子女,也沒有人一結婚就是合格的妻子,更沒有人一生孩子就是合格的媽媽,只有在不斷的經(jīng)歷中不斷嘗試、學習、還有改變
所以,80、90后的這一代父母之所以會是最辛苦的,就是他們兒時有著單槍匹馬的成長經(jīng)歷,長大后又要繼續(xù)單槍匹馬地培養(yǎng)好自己的孩子
從始至終,吃苦的是這一批人,被壓力壓垮的還是這一批人,生活又怎么會輕松得了呢…
說到最后,同為90后辛苦的這一代父母,蘭媽給大家一些建議:
既然改變不了出生,那就好好活好當下,既然改變不了結局,那就笑著去迎接每一天,或許我們真的放下執(zhí)念,用更樂觀、平常、還有積極的心態(tài),去看待身邊的一切事或者物時,結果又會出現(xiàn)不一樣的改變呢
那么,關于為什么80、90是最辛苦的一代父母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qū)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