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適應氣候變化進展報告(2024)》。《報告》顯示,2024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份,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高約1.55℃,首次超過1.5℃溫升紅線。
《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平均氣溫達10.9℃,較常年(1991-2020年均值)偏高1.01℃,成為1961年以來最暖年份。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全年出現41次大范圍降水過程,其中18次達強等級、4次達特強等級,暴雨站日數較常年偏多31.3%。臺風生成數量(26個)和登陸強度均顯著高于歷史平均水平,秋臺數量達1949年以來同期之最。此外,寒潮、強對流天氣等災害疊加,全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3939億元,凸顯了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嚴峻挑戰。
《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氣候持續惡化,中國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通過強化監測預警、生態保護修復、經濟社會系統韌性建設等多維度行動,有效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帶來的挑戰。
強化監測預警與風險管理
中國持續推進氣候變化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建成首個境外大氣本底站(南極中山站),新增56個高精度溫室氣體觀測站,并完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平臺。2024年,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整合設立,統籌協調森林草原火險、洪澇干旱等風險防控,發布全國森林草原火險趨勢預測56期,轉移避險超3萬人。應急救援能力顯著提升,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全年參與抗洪搶險2.4萬余起,營救疏散群眾5.7萬余人。
生態系統適應能力穩步增強
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5828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降至43.9立方米。南水北調工程累計調水771.6億立方米,惠及1.85億人口。生態修復成效顯著,完成營造林445萬公頃、種草改良332萬公頃,青藏高原凍融退化土地監測和祁連山冰川觀測體系初步建成。海洋生態保護方面,紅樹林面積增長至3.03萬公頃,較本世紀初增加38%,成為全球少數紅樹林面積凈增長的國家之一。
經濟社會系統韌性持續提升
農業領域,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6.38億畝,糧食總產量同比增長1.60%。健康領域,發布《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建立高溫熱浪、洪澇等極端天氣公眾健康防護指南。城市更新行動中,60個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示范,新增幸福河湖680余條,城市防洪排澇能力顯著增強。交通領域,高速公路惡劣天氣高影響路段優化提升工作全面推進,鐵路、民航防災抗災能力進一步強化。
區域適應格局逐步形成
30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制定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青藏高原、黃河流域等關鍵脆弱區域適應能力提升。沿海地區優化養殖用海空間布局,2024年新增開放式養殖用海離岸距離增至18千米,扭轉近岸聚集趨勢。
保障機制不斷完善
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綠色貸款余額達36.6萬億元,同比增長21.7%;撥付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25.1億元,支持防汛抗旱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應對。科技支撐能力提升,“瑯琊”海洋大模型實現全球海洋狀態高精度預報,多項重大科技項目推進氣候變化機理研究。國際合作深化,中國發布《早期預警促進氣候變化適應中國行動方案》,與巴基斯坦等國啟動南南合作旗艦項目,并在COP29期間分享氣候適應經驗。
《報告》預測,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預計2025年中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暴雨洪澇、高溫熱浪、強對流天氣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將呈多發強發態勢,氣候變化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安全造成的風險將更為顯著,適應氣候變化形勢更為嚴峻。中國將推進"主動適應、科學適應"策略,重點提升青藏高原、黃河流域等脆弱區應對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