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單這塊都快被玩家總結出個“第一定律”了,那就是爭議越大=賣得越好。
《黑神話》曾被外媒發萬字長文批評“辱女”,結果最后的銷量也不必多說。
《蘇丹的游戲》被吐槽含有lgbt風波,結果登頂了國游春季銷量榜榜首。這年頭,玩家玩個游戲還得查查有沒有“賽博案底”。
就像上周發售的《撈女游戲》登上各大平臺的熱搜,光看這款游戲的名字,你就知道它避免不了爭議。而且,游戲的導演胡耀輝曾執導過《一路向西》,同時也是《3D肉蒲團》的編劇,這兩部電影本身也因大尺度而頗具爭議。
抱歉長官,剛剛沒認出你來
神奇的是,游戲在Steam卻賣得出奇的好,游戲發售后不久就登頂steam國區第一,比《黑神話》都高,好評率高達96%為好評如潮,且steamdb顯示,游戲同時在線峰值接近9萬。
如果你覺得這不夠火的話,那么對比《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的6.5萬峰值,《隱形守護者》的8.2萬來說,現在的《撈女游戲》(應該叫《情感反詐模擬器》)已經是互動影游一哥的水平了。
不像是一場誤會
在《情感反詐模擬器》在發售后的24小時內,游戲官方QQ群、抖音號,導演本人的B站賬號以及官方B站號全體陣亡,就連直播也基本封停,如此“超規格待遇”在玩家群體間掀起了不小的風波。
有玩家就表示“本來可以云通關的,這下不得不自己去玩了”。游戲發售當天在線人數僅6000不到,在封禁后,游戲人數一度攀升至接近9萬。
《情感反詐模擬器》為什么有這么高的熱度?我們不妨從它后續的兩個主要改動入手,一個是更名,另一個就是下架留言板。
第一眼在于“撈女”這個名詞,倒不是說這兩個字本身有什么傾向,而是它很容易與當下的熱點結合,2024年“X貓事件”、今年的“XX劍魔事件”,都是當前非常熱議的話題。游戲發售后就連制作人也感嘆,現實版本更新之快,讓游戲中的一些故事和情節已經顯得有些落后了。
而在導演本人的B站賬號被封后,當時也有部分媒體(都是非游戲媒體)親自下場引導輿論,僅從“撈女”二字做文章,并得其所愿地讓游戲的討論度在某些平臺沖到頭部。
實際上,游戲劇情并不全是刻板的那種撈女欺騙男性的內容,也有女性詐騙女性,男主“用魔法打敗魔法”的橋段,甚至還有純愛導向,并且圍繞救贖展開,最后呼吁玩家相信愛情。
音樂一響,反詐白講
但你是知道的,在后真相時代下,“拋開事實不談”是當今受眾最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去年二游中ML仙人喊出的“有男不玩”口號,重點是并不是有沒有男角色,而是“我不玩”。
在6月23日這天,北京青年報發一篇文章將《情感反詐模擬器》評價為“以創新形式筑牢青年婚戀安全防線”,后面還得到了央廣網(現在404了)、新華社、京報網等央媒的轉載,有玩家表示這算是給游戲做了個“正面的定性”。我個人認為,游戲改名后還是比較貼合游戲主題的。
除了改名之外,《情感反詐模擬器》另一個大舉動就是將游戲的留言板下架了。社區中很多玩家表示,《情感反詐模擬器》這游戲的精華不在于他講了個什么故事,而是在留言板上,玩家在這個板塊里能看到很多其他玩家分享的帖子。在游戲上線之前,制作人在直播中表示“留言板”這個板塊的內容都會經過審核。
翻看一些舊帖不難發現,其中不乏內容真實、觀點犀利的干貨分享,男女玩家都有發帖,既有親身經歷的剖析,也有對情感騙局的理性分析,甚至還有對人性、社交心理的深入探討,許多留言緊扣“情感欺騙”“PUA”這些中心,不至于人身攻擊。
不可否認,也的確有部分玩家在有意或無意中借題發揮、偷換概念:個人的一次失戀、一次背叛,上升到對愛情的否定,最后演變為對“女性”群體的異化與標簽化認知,比如下面這個。
多少有點開地圖炮了
上面提到,留言板的內容都是要經過審核的,但從結果來看,基本可以說是魚龍混雜。還有玩家指出,大家都在上面倒苦水、開故事會,很容易讓玩家陷入一個微型的“信息繭房”之中——人傾向在他人的悲傷中尋找慰藉。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從制作組的信上面看,他們有很明確的性別意識,也知道游戲可能會帶來的爭議。后續他們甚至還刪除了游戲的全程聯網,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
有部分玩家將這些操作解讀為“自證”,畢竟游戲的營銷做得太過成熟,不像是一個新手制作組應有的表現。當然也有玩家選擇相信制作組的良苦用心,特別是在通關游戲后,發現劇情經得起檢驗,也確實是言行一致。
純愛戰神還沒有退環境
如今大家普遍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這游戲到底動了誰的蛋糕?答案或許還是要從游戲的內容上面去尋找。(含劇透)
游戲整體情節不算復雜,你把它看成性轉版“回家的誘惑”也沒問題,游戲開始的第一章叫“愿得一人心”,主要講男主吳宇倫跟公司下屬小劉分享自己十年前被主播陳欣欣騙取個人勞動錢和爺爺50萬遺產的故事,在把男主家底掏干凈后,女主吳欣欣也不出意外地人間蒸發。
十年后,男主“師夷撈技以制夷”,成立了個“反撈組織”,并以此與更多的“撈女”互動、周旋,最終把游戲中的“情感詐騙組織(變鳳凰)”一鍋端掉。這個“變鳳凰”組織有點類似于現實中的名媛班,有老師帶著成員參加聚會,認識富豪,目標是嫁給有錢人或者躋身上流社會。
從故事情節和拍攝手法上看看,第三章的酒吧無疑是亮點部分,表面上看,這是一場發生在當下、屬于陳欣如與吳宇倫兩人的對手戲,實則交織著十年前與十年后這兩個時空,互問真心話時二人的拉扯也是真真假假,有虛有實。
其實游玩下來可以發現部分安排很有意思,第一章男主回憶十年前“被撈”的過程,為了保證劇情能夠正常推進到后續章節,玩家不得不“揣著明白裝糊涂”,選一些看上去很降智的選項。有沒有代入感我不好說,但現實中,白月光殺傷力可能遠不止如此,感情依托錯了的也是大有人在。
在后續劇情中,隨著主角逐漸成長、段位不斷提升,選擇一些“西格瑪男人”的選項反而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對方的好感與沉迷程度。例如,在與陳欣如在酒吧進行“真心話”環節之前,她原本并不愿意喝男主角為她點的雞尾酒。此時,如果玩家當著她的面將那杯酒轉而遞給其他女生,卻能意外地激發她的關注與情緒波動。
面對何月盈這樣的“黑道大姐”,男主也基本是越反抗她越沉淪,比如在攀巖時,她會說沒人在意她達到頂端的方式,男主表示反對就可以提升好感;在拒絕幫她拿包的時候也會動心;唯獨指責她隨意評價畫,就會降低好感。
之所以這樣,不是因為她是抖M,而是她的身世實在太過悲慘,堪稱女版“高啟強”。沒見過親生父親,母親早亡,繼父酗酒又重男輕女…..成長道路上親情的缺位與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塑造了這樣一個心狠手辣與戀愛腦并存的復雜角色。
有玩家評價這款游戲“諷刺了很多東西,但唯獨沒有諷刺愛情”,我覺得是有一定道理的,“變鳳凰”組織背后的兩性博主宋詩琪、黑產頭頭何月盈以及最終大佬潘夢娜,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因過往的悲慘遭遇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她們內心也相信著真愛的存在。
在游戲的最后,導演借小劉之口向玩家發出靈魂之問,“你是否真的愛過?”,另外還有一個隱藏結局是陳欣欣“復活”,男女主二達成真愛結局,說明導演本身其實希望大家不要把兩性關系妖魔化。
既然是純愛游戲,那么回到這段開頭的那個問題,這游戲到底動了誰的蛋糕?
從游戲中的不同女角色的定位來看,它所影射的對象有幾大群體——首先是那些以“騙婚”“收割富哥”為手段謀取利益的人;其次是熱衷制造性別對立的自媒體賬號;還有打著“名媛培訓班”旗號、靠販賣焦慮牟利的課程推廣者和博主。籠統點說,這些群體都在某種程度上將兩性關系異化為一種交易工具,并以此獲利。
當然,作品其實也探討了產生這些問題背后的結構性矛盾,比如高利貸、人口販賣,甚至是家庭暴力這些。
雖然不能指望一款游戲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不過把它們揭露出來也并非是一件壞事。游戲中有一個“戀情檔案”會隨著玩家對故事線的挖掘而解鎖,包括認知、吸引、反撈等六個板塊,其中的一些反詐套路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比如“你是我唯一信任的人”“不給錢就是不愛我”等道德綁架話術、虛構“生病的媽”“創業失敗”等悲慘經歷博取同情等。
結語
由于是電影導演出品,《情感反詐模擬器》不像同期互動影游那樣粗制濫造,演技、服道化、鏡頭等相比《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限于資金預算,以及制作組所說的“刻意回避,小心翼翼”,作品又顯得有點“高開低走”,導致部分玩家覺得情節展開“還是太溫和了”。
在23年《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出現后,互動影游賽道大火,引得無數廠商下場互卷。大家本以為《完蛋》是下限,結果卻是整個互動影游的上限,如今《撈女游戲》憑借足夠的“話題性”與相對較高的“專業度”爆火,使得互動影游概念股再度上漲,這算是一個比較積極的信號。無獨有偶,《隱形守護者》的制作人也在前兩天表示即將有新作與大家見面。
當然,個人還是希望能多出現類似《底特律變人》《超凡雙生》這樣的互動式電影游戲,大家沒必要在“真人”這個概念上死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