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24日,剛剛結束的“十二日戰爭”還未散去的硝煙尚在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邊境線上空盤旋。
可就在停火協議生效不到48小時的時候,以色列戰機又再度升空,這一次他們的目標不在伊朗,而是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區。
這次還是一樣,沒有警告,沒有通報,卻有三具尸體和七名傷員,靜靜地躺在拉姆安拉的廢墟之下,而且西方國家面對這起突襲的態度選擇了保持沉默。
以色列,這次打的又是誰?
人們還在為“獅子的力量”行動的殘酷程度震驚不已,從納坦茲到伊斯法罕,從革命衛隊司令薩拉米的遇襲,到9名核科學家殉職,伊朗軍事和科研體系遭受毀滅性打擊。
可就在伊朗和以色列持續了12天的沖突好不容易停火了之后,以色列卻立即將槍口轉向了自己的“舊敵”——巴勒斯坦。
當地時間6月25日,以色列軍隊像發起“獅子的力量”行動一樣,又一次在沒有任何預兆的前提下,突襲了拉姆安拉一個區域。
以方雖然宣稱這是一次“針對與伊朗有關聯的抵抗組織的定點清除行動”,并強調“完全基于反恐需要”。
可問題是以色列和伊朗才剛剛停火,以色列就立刻在地理上和政治上都更接近自己控制范圍的約旦河西岸重新開火,這還能用“反恐”來打掩護嗎?
表面看,這是一起“點穴式”的反恐行動,但若將鏡頭拉遠,便能看清以色列真正的意圖:水源、土地與人口的控制權。
約旦河,不僅僅是一條河流,更是中東土地上一塊稀缺的生命資源,以色列農業、工業甚至城市居民用水,極端依賴這條河的水源。
而約旦河西岸,正是巴勒斯坦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這條水系最重要的流域之一,所以所謂“打擊恐怖勢力”,其實不過是為吞下更多土地與資源而掛出的合法化招牌。
以色列每一次“反恐行動”之后,都會悄然推進定居點建設、軍事哨所擴張、水源控制設施的修建。
到現在整個西岸地區的水資源控制權,已經有超過80%落入以方手中,這哪里是“反恐”,這分明是戰略蠶食。
停火不是和平,是下一場戰爭的布陣
回看剛剛過去的伊以十二日戰爭,以色列宣稱摧毀了伊朗三分之一的導彈發射裝置,控制了德黑蘭上空,殺傷了伊朗高層將領與核科學家,甚至還讓美軍下場投擲了多枚鉆地彈和戰斧導彈。
可當伊朗以“真實承諾-3”計劃對以色列本土發動反擊,并在最后一波攻擊中造成以方死亡4人、傷63人后,停火卻突然降臨。
伊朗沒有輸,但也沒有贏,只是被迫止損,而以色列呢?并不打算停下,一場對伊朗的高強度軍事打擊剛剛落幕,下一場對巴勒斯坦的“低強度持久戰”就已經悄然展開。
而這一切的背后正是以色列深諳“打蛇要打七寸”的戰略邏輯,不與胡塞武裝死磕,不與真主黨正面對抗,而是選擇巴勒斯坦這個最軟的突破口,持續釋放戰爭的信號。
從6月25日以色列突襲拉姆安拉開始,到現在為止,聯合國沒有召開一次緊急會議,歐盟沒有發布一份譴責聲明,美國國務院甚至連個發言人都沒有露面。
西方這一次還是選擇性沉默了,他們的沉默是對以色列“戰略自主權”的默認,是對所謂“中東穩定”的扭曲理解。
而且這種沉默,早已不是第一次,從加沙地帶的“鑄鉛行動”到“護刃行動”,從約旦河西岸的“驅逐潮”到如今拉姆安拉的突襲。
每一次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都打著“反恐”的旗號,收割著領土與資源,而西方世界,只要不影響自身利益,從不在乎這片土地上的平民是否生還。
這就是現實,當以色列開火,西方就選擇閉嘴,要是當對方開始還手的時候,西方就會站出來開始“尋求和平”。
中東的戰火,不會因為一次停火而熄滅
伊朗現在看似沉默,但這份沉默不過是重建核計劃與軍事體系的必要緩沖期,伊朗在和以色列正式停火之前也表示了:“伊朗的濃縮鈾儲備仍然安全,核項目沒有終止,游戲沒有結束。”
巴勒斯坦這次算是被迫再次成為犧牲品了,沒有盟友,沒有武器,甚至連控訴都沒人聽見,只有那些在廢墟中哭泣的母親和孩子,才知道所謂的“戰略平衡”,意味著什么。
12天的戰爭換來的是一紙停火協議,卻換不來哪怕12小時的安穩,以色列的戰機還在飛,西方的沉默還在繼續,而約旦河的水,仍舊在悄無聲息地被抽干、被污染、被控制。
真正的中東和平,不是靠以色列單方面的“勝利宣言”,也不是靠西方國家對戰爭的選擇性失明。
它需要真正的正義,而不是選擇性的正義,需要各方的尊重,而不是誰的軍力更強,可惜以色列的下一次空襲,也許就在明天清晨。
信息來源:以軍襲擊約旦河西岸城市致3人死亡 央視新聞2025-06-26 09:17北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