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長著洋面孔,說著外國話,五官深邃,歐洲化容貌特征明顯的女子,竟然公開宣稱,自己是劉少奇同志的曾孫女。
她生長在俄羅斯,卻和自己的父親一樣,一心向往著中國這個神秘又親近的國度。
劉麗達
來到中國后,她克服困難,通過篩選,進入央視工作,她的家庭故事也被更多人知曉。
劉少奇作為中國的國家領導人,為何會有一個外國曾孫女?
這背后又隱藏著劉少奇一家人怎樣的往事?
劉少奇
劉家往事,感情復雜
央視選拔人的門檻很高,盤靚條順是基礎,表達能力必須一流,外形條件最好具有東方美人的大氣和才情。
我們熟知的倪萍、周濤、董卿等人,都有這樣的特點。
董卿
不過,十幾年前,有一個女主持卻成了其中的例外。
她長著一張典型的歐洲面孔,俄語發音相當地道,舉手投足之間散發的氣質,也和中國女性不太一樣。
劉麗達
她叫瑪爾加麗達,同時還有一個中文名字,劉麗達。
這個名字或許沒什么稀奇,但她的曾祖父,在中國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就是劉少奇副主席。
劉少奇
兩人的親緣關系如假包換,是實打實的直系親屬。
可劉少奇怎么會有一個外國后代,這個問題,還得從他的大兒子劉允斌說起。
劉允斌
劉允斌是革命夫妻的孩子,他的父親為了革命事業鞠躬盡瘁,母親何寶珍烈士也在1934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殘忍殺害。
小小的孩子失去父母的庇護,在亂世之中舉步維艱。四年之后,在周總理的安排下,他和妹妹被送到蘇聯,開啟了留學生活。
劉允斌、劉愛琴
那個年代,我黨領導人的孩子們有許多都被送到了蘇聯,比如毛主席的孩子們,朱老總的孩子們。
因此在蘇聯,劉允斌并不孤單。
劉少奇同劉允斌、劉愛琴在一起
蘇聯是紅色革命的搖籃,共產主義在這里發揚光大,無產階級政權更是蓬勃發展。
在紅色氛圍之中成長,劉允斌也追隨著父親的腳步,于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蘇聯時,劉允斌全身心的投入學習當中,廢寢忘食的汲取知識。他學的多一點,以后能夠為祖國所做的貢獻就多一點。
這些革命后代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他們都想回到祖國,報效國家。
劉允斌(后排左二)與毛岸英(劉允斌右側)、朱德的女兒朱敏 (右 二)、妹妹劉愛琴(劉允斌左側)在蘇聯合影
可是隨著年齡一天天增長,回國的時間卻遙遙無期,劉允斌只能安下心來,先在蘇聯成家。
1950年,他和大學同學瑪拉走到了一起。瑪拉是個出生在紅色家庭的姑娘,和他很有共同語言,夫妻倆感情深厚,婚后也生下了一兒一女。
劉允斌
在外人看來,他們的家庭十分美滿。可只有瑪拉知道,劉允斌大概不會為了他們而留下。
劉少奇對兒子寄予厚望,希望兒子在結束學業之后,盡快回到國內,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當然,這也是劉允斌的理想。
劉允斌(后排右二)與同學在蘇聯
然而,他并不是個孤家寡人,除了需要對自己負責之外,他還需要對妻子和孩子們負責。
帶著他們一同回國,這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可是瑪拉卻遇到了很大的障礙。
劉允斌(右一)與著名核科學家王淦昌(右二)在蘇聯
她從小生活在蘇聯,對于中國的文化和環境非常陌生,也不會說中文,連基本的溝通都沒有辦法進行。
她曾為了愛情,嘗試適應中國,但最終還是無法安定下來。
劉允斌是一定會回國的,他的責任感不允許他繼續留在蘇聯。
可瑪拉卻不愿意再跟來,她不能為了丈夫而徹底丟掉自己。
劉允斌
無奈之下,夫妻倆只能兩地分居,小小的一雙兒女,從小就沒有父親關愛和照顧。
后來的劉允斌談到瑪拉與孩子們,內心滿是愧疚,但他并不后悔這樣的選擇。中國才是他的根,他總要回來的。
離婚對于異國的他們來說,成了必然的結局。
兩人和平分開,劉允斌繼續投入他的國防工業建設,瑪拉則獨自一人撫養兩個孩子,又當爹又當媽,把孩子們養的獨立又優秀。
劉允斌的長子劉維澤(右一)、次子劉維東(左一)少年時代與他家保姆的丈夫王大爺及王大爺的孫女合影
他們的通信,在60年代完全斷開。那個時候,中蘇關系進入谷底,連帶著信件也無法傳遞。骨肉至親只能天各一方,遙遙掛念著對方。
此后很多年里,瑪拉母子三人都沒有再收到劉允斌的信息。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劉允斌與妻子李妙秀合影
劉允斌的兒子阿廖沙,對中國其實很陌生,但冥冥之中似乎又有一股力量牽扯著他,引領他前來中國。
對阿廖沙而言,蘇聯是他的舒適區,中國則充滿了未知和變數。
在人生的岔路口,他做了個讓人意外的決定,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阿廖沙
定居中國,家風延續
阿廖沙雖然對于父親沒有太多記憶,但多年來深受父親的影響。
童年時代的書信,一個個飽含中國文化意味的習俗故事和玩具書籍,都在他的心里種下了一顆屬于中國的種子。
其實長大成人時,他還沒有堅定回到中國的想法。
從莫斯科航空學院畢業之后,他就進入航天中心,從事國防安全工作,生活非常穩定。
一直到1987年,他的姑姑劉愛琴苦苦尋找他們多年,終于通過朋友和他們取得了聯系。
從姑姑那兒,阿廖沙得知,他的父親原來很早之前就已經去世。
劉愛琴
時代的悲劇無可挽回,他內心的痛楚和遺憾也不容忽視。
父親不在了,可他和中國之間的聯系沒有因此而斷掉。那里是他的第二個家,他該去看看。
2003年,阿廖沙以劉維寧的名字回到中國,走了很多地方,用獨特的視角回味了父輩和祖輩的故事。
雖然從小沒有在中國生活,但是回到這里,他卻沒有感覺到絲毫的陌生,反而有種如魚得水的舒適和放松。
骨子里的血脈是騙不了人的,他的身體里流著一半的中國血液,就是這部分基因,讓他對中華大地產生了深深的眷戀。
2006年,常常在中俄兩國之間漂泊的阿廖沙,或者說劉維寧,做了個重大的決定,帶著家里人一起來到廣州,定居下來。
廣州是座美麗的城市,處處充滿了機遇,環境十分優美,城市生活質量也值得一提。而且,廣州美食很多,生活幸福感也會很高。
阿廖沙用自己的方式,為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身份,也注定了這份不平凡的使命。
他的一雙兒女,同樣也覺醒了體內的中華文化血脈。他們對中國很感興趣,常常纏著他講中國故事,也為自己的家庭淵源而自豪。
他們和他們的父親一樣,對中國產生了依戀與歸屬。
2017年,劉維寧拿到了最新版本的永久居留身份證,和每一位中國公民一樣,在中國境內享受平等的權利。
他是俄羅斯人,也是中國人,這一點永遠也不會改變。
至于他的孩子們,兒子劉安東也留在了廣州,與他一樣,見證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
至于女兒劉麗達,這個從小就活潑機靈的姑娘,生活經歷則更加豐富一些。
劉麗達
劉麗達的長相,俄羅斯特征更加濃烈,但劉麗達的內心,卻始終向往著東方的韻味。
她在中國有著一段又一段的奇遇,每一段都值得細說。
如今的她,也有著與父親截然不同的人生。
中俄合作,積極促進
由于成長環境并非中文環境,所以長大之后,劉麗達并不怎么習慣使用中文,日常生活中也只能講一些基本的詞匯。
只有說得通語言,才能走得通道路,她深深地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要想了解中國,融入中國的社會生活,她必須首先完成一個小目標,那就是熟練使用中文。
眾所周知,語言是一門功能性學科,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用。
所以相比起書本上照本宣科的學習,在中文環境中經歷每一件生活小事,對她學習中文來說幫助更大。
她很有語言天賦,再加上身體里也有中國血液,因此僅僅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她就成為了中俄雙語行家,還獲得了進入央視的機會。
隨著劉麗達的名字被更多人熟知,劉少奇一家人的異國故事也廣泛流傳開來。
多年前,劉少奇訪問蘇聯,促成中蘇合作共贏,見證了中蘇兩國的友誼。
多年后,他的血脈留在俄羅斯,繁衍生息,傳承不絕。
劉麗達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變成了一個中國通,后來還加入俄羅斯亞洲工業企業聯合會,和劉維寧一樣,致力于中俄交流與合作。
不過和父親劉維寧不同的是,她沒有居住在中國,而是定居在了莫斯科。不過不管定居在哪里,她的心都是不會變的。
莫斯科當地的劉少奇紀念館,是承載國家友誼的一個重要象征。
在籌建工作中,劉麗達挑起大梁,把自己知道的與曾祖父有關的故事全部貢獻了出來。
每當從紀念館的工作人員那里了解曾祖父的往事時,劉麗達都會感覺到由衷的自豪。
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她足夠幸運,可以生在這樣一個紅色家庭,可以和偉大的中國領導人產生剪不斷的血脈羈絆。
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之余,作為劉少奇的后代,劉麗達也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平時的她生活低調,不會輕易曝光自己的私人信息。
除了工作需要之外,她也不會主動聯系媒體采訪,更不會仗著自己劉少奇后人的身份對中國提出無理的要求。
只有在承擔社會責任時,她才是高調的。她的莊重宣言,足以讓世界上每一個人聽到。
在2018年舉行的劉少奇紀念圖片展上,劉麗達就向大家介紹了劉家的家訓,其中包括做人謙虛低調,踏實認真,一步一個腳印,不能貪念榮華富貴和功名利祿,要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劉少奇的優良品質,傳遞到了劉允斌的身上,所以他寧愿放棄幸福穩定的家庭,也要毅然決然的回到祖國,深入荒涼的地方,用自己的所學報效國家。
劉維寧又和劉允斌一脈相承,離開俄羅斯,來到中國定居,盡己所能為兩個國家做貢獻。至于劉麗達,她也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
結語
劉麗達是劉少奇主席的外國曾孫女,雖然長著歐洲面孔,說著一口俄語,但心卻充滿了對中國的濃濃感情。
她愛中國,如同愛自己的家。如今的她,也在為紀念曾祖父、推動兩國文化往來持續發揮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