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凌晨4點多,在浙江省余姚市丈亭鎮,天剛泛起魚肚白,楊梅山上已晃起一束束燈光。梅農孫來達熟練地鉆進楊梅林,指尖輕巧一旋,一個個楊梅“撲撲”入筐。不一會兒,竹籃便被楊梅填滿。
這樣的場景從5月20日開始每天都在重復,梅農們開始了一年里最歡喜的忙碌,“每天太忙了,高峰時每天只能睡3個多小時。”孫來達抹去額頭的汗水,指間還殘留著殷紅的楊梅漬。“可不是嘛,采摘高峰期我一天能摘150斤哩!”另一位采摘工解正連在一旁附和。
“顆大核細其色紫”的余姚楊梅酸甜比例恰到好處,深受消費者喜愛,余姚也因此成為我國重要的楊梅主產地之一。孫來達創辦的梅老大楊梅專業合作社坐落在有著悠久楊梅種植歷史的丈亭鎮。16年前他力排眾議,堅持創辦合作社,并相信“嬌氣”的楊梅能走出江南梅雨季,走進外地消費者的舌尖。他還與順豐快遞合作,不斷改良創新楊梅保鮮技術和管理方式。2022年,他搭起了5500平方米的智能大棚。自此,智能大棚與200多畝的露天楊梅成了他每個初夏的“主戰場”。
當天采摘的楊梅一下山,合作社立即進入“戰斗狀態”。孫來達剛把楊梅送進冷庫,手機就在褲袋里震動個不停。“今天能發山東嗎?”“幫我寄10箱到北京這個地址。”……他抽空一一回復,同時對員工喊道:“先裝6籃楊梅,老客戶待會上門來拿。”
冷庫門外,孫來達隨手點開手機里的表格,上百條客戶信息滑過屏幕,指尖最終停在一家合作10多年的本地企業上,“他們每年都會向我訂購上千箱楊梅”。說罷轉身又扎進冷庫查看溫度,嚴格確保楊梅品質。忙到下午1點鐘,他才抽空吃上一口熱乎飯。
在包裝間里,員工們正緊張有序地打包當天的訂單,一枚枚鮮果被嵌入包裝盒的“單間”,再裹上鎖鮮膜躺在冰袋上。“時間很緊迫,每顆楊梅經過我們精挑細選后,盡可能用最快的時間讓客戶嘗到這口最正宗的鮮甜。”在這工作了10年的員工張廣有說。
下午3點,熟悉的順豐快遞車準時停在門口,快遞小哥熟門熟路地清點著快遞箱,即使在楊梅季尾聲,仍有500箱鮮果搭上冷鏈專機,飛向北京、內蒙古、山東等地,直抵各地喜愛者的舌尖。
談到今年5月底那趟“跨國快遞”,孫來達記憶猶新。那天他的200箱楊梅從枝頭到新加坡餐桌僅用24小時,全程冷鏈護航。投放新加坡市場后,不斷有客戶返單,讓他對繼續開拓國際市場有了更大的信心。
結束了一天的忙碌,孫來達來不及收拾“戰場”,手機里還有客人的預訂單等著安排,他仔細把一條條信息整理到備忘錄,反復檢查有無遺漏。
夜色沉沉,孫來達盤算著后面要做的事:今年楊梅收獲季很快就要結束了,但楊梅樹得施肥,修剪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為明年楊梅季的優質高產打好基礎,讓更多外地客人吃到鮮美的余姚楊梅……想到這兒,孫來達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作者:蔡銀欣 郁進東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