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桃花塢5》電影節時,全員都在夸贊,仁科與寧靜的短片,“高級”這兩個字頻頻傳入耳中;而我呢卻在徐志勝那個,“眼淚治腳氣”的荒誕故事里,鼻子不由自主地發酸。
周翊然鏡頭之下,家暴現場的一地玻璃渣,相較于所有精致的布景,都更為扎心——綜藝里藏著刀片般的糖,才是最能起到解壓作用的,這對活寶以笨拙的真誠,將娛樂至死的包裝紙給撕開了。
徐志勝直給的劇本的確夠特別:媽媽媽媽特地不去醫治腳癬,等其嚴重潰爛之后,才給兒女撥打電話。當子女急速奔回家,哭得淚如雨下時,那潰爛的腳趾竟然被淚水給治好了。
這種看似荒謬的設定,彈幕都在發笑,可我媽突然發來消息問“周末回家喝湯嗎”,我握著手機,笑不出來了——多少老人正以“冰箱出故障了”“頭暈”為借口只是為了換取兒女片刻的陪伴?
更戳的是,周翊然的暴風雪隱喻。董思成與歐陽娜娜在鏡頭前,有著青澀的互動。
在窗戶里,由徐志勝飾演的父親,突然摔碎了酒杯。鏡頭猛地切到雪地中,那血紅的圍巾,在蒼白的世界里,灼燒著眼睛。
“15年前”的閃回揭開的傷疤最為疼痛:那個曾經被酒瓶砸頭的男孩,最終長成了揮拳的怪物。
寧靜的短片仍在玩著,光影美學之時,徐志勝將腳丫子,懟至鏡頭前,那模樣可謂發爛又發臭。
當觀眾因他“腳氣影帝”般的夸張表演而爆笑之際,那段搖搖晃晃的特寫,早已埋下了鉤子:從眼鏡滑落的,油汗到離婚證上的指印,施暴者曾是受害者這一事實,比任何的說教,都更能刺穿人心。
我們一直都習慣了在綜藝節目里去尋找那種甜蜜的感覺,接下來嗑著一對對的CP。
可是突然之間,就好像被強行塞進了孤寡老人吃的藥片,還有家暴現場留下來的血跡碎片一樣,讓人喉嚨哽咽得說不出話來。但這真的就很奇怪嗎?
這一代的年輕人呀,一邊刷著搞笑的視頻,一邊卻因為養老的問題而非常焦慮;看著那些充滿甜蜜寵愛的電視劇,卻還在不停地搜索“怎樣才能識別出PUA男友”。
徐志勝他們所做的事情呢,只不過是把在朋友圈里深夜才會發泄出來的情緒,用影像的方式給拍攝下來罷了——所謂的那種被沖破防線的時刻,其實就是綜藝節目默默地接住了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地方可以釋放出來的情感共鳴。
周翊然用董思成那凍得發紅的耳朵,以及徐志勝那抽搐著的眼角,證明了:沉重的議題,并不需要宏大的敘事。
就如同閨蜜突然在烤肉店里攤開體檢報告一般,再尖銳的恐懼,也能在火鍋的熱氣中漸漸軟化。
當“咖喱電影節”化作情感的共振器時,比起精致,更為重要的是,你是否敢將傷疤捂到化膿之后再將其撕開?
當然有朋友吐槽:“看個綜藝,還要被扎心?”
寧靜那復古的膠片質感,與仁科那天馬行空的想法,本應是安全牌。
但當徐志勝那有著腳氣的媽媽對著鏡頭傻笑時,某站滿屏的彈幕突然在刷“明早給外婆打錢”,或許疼痛本身,就是最深的連接點。
咱說實話啊,節目組找非專業導演來拍節目真的挺讓人捏把汗的!
你看周翊然那部分,故事線剪得七零八碎的,爸爸眼鏡上裂了道縫這么重要的伏筆,差點就讓觀眾全忘了——這伏筆本來該跟鉤子似的勾著人往下看,結果剪得跟斷了線的珠子似的。
還有徐志勝那組更絕,他想用搞笑蓋住剪輯的生硬感,結果就跟往地上撒了一把藥粉似的,亂七八糟的!
明明該好好講故事的地方,全讓稀碎的剪輯攪和得沒了節奏,搞笑梗堆得像亂燉,反而把該有的情感張力都蓋沒了。
你說這事兒吧,非專業導演或許創意挺足,但鏡頭語言和敘事邏輯真的是硬傷——故事線該串起來的時候像打了結的繩子,該留白的時候又塞得太滿,最后呈現出來的效果,可不就跟沒磨合好的齒輪似的,看著都替他們著急!
咱可別再揪著徐志勝那部 “沒拿獎的作品” 使勁調侃啦!
就說他那片子吧,雖說看著有點 “糙”,甚至被人笑成 “腳氣神劇”,但你琢磨琢磨 —— 恰恰是這種不那么精致的片段,才讓綜藝節目從以前 “飯桌上聽個響” 的背景板,變成了能讓人正經停下筷子琢磨的東西啊!
下一次媽媽發來種菜的照片,忽然說起腰疼的時候,別只想著發個紅包——你永遠想不到,她們口中所謂的“腳氣問題”里藏著多少牽掛與期待。
所以啊姐妹們不妨在評論區說一說:電影節中,哪一段劇情曾讓你忍不住連夜撥通某人的電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