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
智慧中國訊(張麗 劉興利)6月27日,遼寧省政府新聞辦召開“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服務我省春耕備耕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遼寧省農科院聚焦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錨定打造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先行地目標,緊緊圍繞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需求,充分發揮省級農科院人才和技術優勢,圓滿完成了春耕備耕工作,全面助力全省農業生產開好局起好步,為打好打贏農業農村決勝之戰發揮重要科技支撐作用。
精心謀劃,協同聯動部署春耕備耕工作。
省農科院把科技服務春耕備耕作為全年第一項重點工作,印發了《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關于開展2025年春耕備耕科技支撐服務行動的通知》,下發了科技支撐服務春耕備耕工作方案,30個院屬研究機構分別制定了子方案,服務內容涵蓋種植業、林業、漁業、農機、糧食、農業信息、農產品加工等各個領域,明確了開展科技服務的具體內容和方式方法,確保把科技服務春耕備耕做實做細做出成效,助力全省打好打贏農業生產第一仗。
主動對接省直有關部門,拉手地方政府,形成聯動效應,夯實科技服務春耕備耕工作基礎。與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等業務主管部門對接,聯合印發《關于做好科技服務春耕備耕工作的通知》,協同研究部署科技支撐春耕備耕,和阜新市人民政府,在阜新市彰武縣共同主辦“2025年科技服務春耕備耕啟動儀式暨送科技下鄉活動”,省農科院、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阜新市政府相關領導,科技特派團、專家服務隊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等300余人參加,拉開2025年服務春耕備耕工作序幕。現場對全院科技服務春耕備耕工作作動員部署,為十大特色產業專家團隊授旗,省農科院科技人員發放了作物生長作業歷、技術手冊、書籍等技術資料,開展了送科技下鄉活動,舉辦了花生、玉米栽培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此次活動標志著省農科院科技服務春耕備耕工作全面展開。
聚焦生產實際,全方位做好春耕備耕科技服務。
動員全院科技力量,全力打造能打勝仗的農業科技專家服務隊伍。充分發揮省級農科院學科全、服務面廣、人才技術集中等優勢,組織科技共建團隊、科技特派團、科技幫扶專家團隊、駐村工作隊、鄉村振興講師團、科技副職、駐村第一書記等600多名專家深入生產一線,全方位全產業鏈服務全省春耕備耕工作。圍繞食用菌、人參等10個特色產業,組建10個專家工作隊,開展多學科、多專業聯合攻關,助推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廣泛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指導,為打好打贏農業生產第一仗提供充足的技術儲備。聚焦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農機、加工等領域春耕備耕關鍵技術和主要問題,全面開展科技服務和技術指導。
——充分發揮省農科院農業科技智庫作用,組織專家參與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頂層設計和規劃咨詢服務,為市縣和農業經營主體制定《鐵嶺市鄉村全面振興發展規劃》等規劃10余部、《國家設施農業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等項目建議書10余個,參與制定省休閑旅游示范村建設指南和建昌縣1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設計等。
——積極選派農業科技專家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和產業發展,選派科技專員99人深入企業培訓指導,服務400余家農事企業開展春耕備耕,幫助企業解決生產實際問題702個,以實際行動踐行遼寧省“千人進千企”行動。
——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組織專家開展現場培訓、觀摩313次,現場技術指導1297次,直接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負責人、鄉村技術員和農戶等1.5萬人次。組織出版《遼寧花生優質高產種植技術》等實用技術叢書3部,編制培訓技術手冊2000余本、印發3萬余冊。
——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立體化線上授課指導活動,培訓451萬人次,科技助力全省農業生產。推出科技服務春耕備耕“遼寧農業科技”大講堂直播欄目,直播10期23講,培訓160萬人次;與省婦聯共同開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服務直通車“科技助農”系列直播課堂7次,在線觀看人數累計155萬人次;利用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培訓指導183次,累計培訓136萬人次,講解春耕生產相關技術160項,解決生產實際問題3405個。
全力開展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彰顯種業“芯”擔當。實施現代農業重大技術推廣應用等項目216項,在省內建立示范基地509處,推廣優良品種558個、新技術502項、新模式130套,示范面積33萬畝,輻射推廣面積480萬畝。
多領域科技服務春耕備耕,成效顯著。省農科院發揮科技優勢,積極參加全省玉米、水稻、大豆綠色高質高效行動。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科技賦能國家玉米單產提升工程,支撐全省7個縣的90萬畝玉米實現大面積均衡增產。構建省農科院多學科融合的“品種+高質量裝備+按需施肥+精準化控+綠色植保”玉米單產提升模式,在不同生態區建立7個遼單玉米品種高產創建示范區,力爭突破歷史單產紀錄。在遼寧中部平原稻區和濱海鹽堿稻區建立“高產高效品種+寬窄行增密種植+深翻與深旋交替”和“耐鹽品種+秸稈秋季打漿還田+缽苗機插”的水稻單產提升模式,采用良種良法助力春耕,科技賦能水稻產業升級,輻射全省水稻種植面積22.7萬畝,為水稻綠色增產增效提供科技支撐。
組織專家深入阜新、葫蘆島、錦州、沈陽等花生生產重點區域,開展技術培訓、示范基地建設、農資發放、產業幫扶等系列工作。共推廣遼花608、阜花35號等優良花生品種21個、高油酸花生良種繁育、肥料減施增效等新技術6項,建立示范基地21個,輻射帶動面積200萬余畝。高粱團隊派出專家團隊5個,就高粱產業前景、品種選擇、種子處理、精量播種、苗期病蟲害防控等技術問題開展科技服務,在北鎮、建平、朝陽縣、南票區、阜新縣等地建設示范基地5個,鑒選示范新品種12個,輕簡高效栽培技術3套,耐鹽堿栽培技術模式1個,輻射帶動面積60萬畝,覆蓋全省高粱主產區。
此外,柞蠶專家利用互聯網將柞園樹型養成、柞蠶品種選擇、柞蠶卵面消毒、小蠶保護育以及柞蠶病蟲害防治等先進適用技術送到千家萬戶,讓傳統農技推廣搭上“互聯網+”的快車,為鄉村織就了一張沒有盲點的科技之網,收獲點贊超30萬。水產專家護航海產養殖,為蝦夷扇貝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良種良法,“遙祝1號”新品種閉殼肌重量和殼高分別提高48%和14%,每只扇貝增收1元錢,經濟效益顯著。
下一步,省農科院將繼續發揮科技助力作用,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緊盯農業生產關鍵環節,積極作為,加強技術指導與培訓,有效應對各種農業自然災害,提供科學有效解決方案,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為全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貢獻智慧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