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盛夏,6月。成都的天氣忽晴忽雨、反復無常,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傾盆而下。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內,郁郁蔥蔥的草木經過雨水的沁潤更顯青翠,每一滴雨都帶著盛唐的詩意。暴雨如注,不少游客仍撐著雨傘而來,在茅屋前吟誦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好似感受著千余年杜甫所經歷的那場大雨。
人潮如織的杜甫草堂
千余年前的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帶著家人來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浣花溪邊營建“草堂”而居。在一千多年的歲月長河,杜甫草堂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直至當下一步步發展成建筑宏敞古樸、格局典雅莊重、庭園幽美秀麗的文化名勝。如今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茅屋處游客熙來攘往,花徑里詩意盎然,大雅堂中的塑像神韻飛揚,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更是聞名全國的熱門打卡地。
“文化要內化于心,也要外化于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作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一直在探索文旅融合的道路。”在淅瀝的雨聲中,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館長、中華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飛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談起了杜甫草堂在近年來在展覽、社教、文創等領域所作出的努力。他表示,圍繞“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科技賦能、保護優先”十六字方針,在下一步工作中,杜甫草堂將根據省委全會精神,實施一系列有效舉措,進一步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擔負起博物館文化使命。
2025春節假期的杜甫草堂
從詩歌文化到唐代文明
“將深厚的學術研究轉化為可視的展覽”
將“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往事,以石刻拓片為載體,濃縮到一場展覽之中,會是怎樣一番景象?當下,正在杜甫草堂展出的“古道滄桑——蜀道石刻文獻展”就聚焦蜀道沿線珍貴的石刻文獻,通過圖文展板、石刻拓片、書畫文獻相結合的形式,集中展示了80余件蜀道石刻拓片、詩意繪畫。可倘若在夏日前來到此處,人們還能邂逅一場屬于大唐的浪漫往事,在兩百余件唐代長沙窯精品中窺到唐人生活的印記。
“目前在杜甫草堂,就有十余個展覽正在展出中,我們每年都會精心策劃15個特色臨時展覽。”王飛介紹,而縱觀這些展覽的主題,從詩歌文化到唐代文明,從蜀道文化再到園林文化,都在不斷深挖杜甫及其詩歌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在內容豐富、種類多樣的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的背后,都基于杜甫草堂深厚扎實的學術研究底蘊。其中,創刊于1981年的《杜甫研究學刊》,40余年來已成為海內外杜甫研究最重要的學術平臺。
“我們要想的,是把放在文物庫房中的珍藏,還有呈現在研究學刊里、編輯在論文集里的學術成果,外化成館內優美的景觀,轉化為可以展陳的,觀眾可以觸摸的、共情的、互動的展覽和展品。”王飛談到。而在杜甫草堂近年來推出的展覽中,于2024年初亮相的常設展“李白與杜甫——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就頗受好評,還斬獲了2024年度“四川省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稱號。
“古道滄桑——蜀道石刻文獻展”現場
有言道,“自古詩人例到蜀”,“文宗自古出巴蜀”,而杜甫與李白無疑是這兩句話中的杰出代表。兩人不僅是唐代浩瀚文學星空中璀璨奪目的存在,更有著深厚的友情,千載之后仍讓后人感慨緬懷。常設展“李白與杜甫——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就聚焦李杜千古友誼,以李白和杜甫家世、求學、理想、仕宦等人生經歷和詩歌創作為主線進行展覽敘事。
“這個展覽很受年輕人的喜歡。對于世界各地喜歡詩歌的游客來說,他們可以通過李白和杜甫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詩歌文化。”而在展覽呈現出的詩歌文化、盛唐文化之外,還有更多的文化內涵在展出中被挖掘、被展示。
“很多游客通過杜甫寫的《飲中八仙歌》,了解盛唐時文化名人飲酒的故事,要知道,杜甫留下飲酒詩約有300首。李白不僅是‘詩仙’,也是有名的‘酒仙’。所以,我們在文創館中專門做了一個與‘詩酒文化’相關的文創空間。”于是,展廳中,唐風猶在;展廳外,情境分明,在流淌的詩意間,詩人的身影仿佛未曾遠去。
“唐風妙彩——長沙窯瓷器精品展”
用主題游徑串聯杜甫蜀中足跡
“讓歷史文化遺址在詩篇里‘活’起來”
對于唐代詩壇的“雙子星”李白、杜甫而言,蜀地無異于他們人生中的重要一站。倘若將時間線拉長,從開初唐詩歌革新風氣之先的陳子昂,到唐代杰出的女詩人薛濤,還有“世間不能無一,難能有二”的蘇軾……孕育出群星璀璨的四川詩壇,為中華詩歌寶庫留下了燦爛輝煌的華章。
“四川不光養育了陳子昂、李白、蘇軾等偉大的詩人,杜甫、陸游、黃庭堅等詩人雖不出生于四川,卻被蜀地所接納,至今仍受到四川和全國詩歌愛好者的瞻仰。”王飛這樣說道,而杜甫草堂作為中國詩歌文化重地,自然有責任將四川深厚的詩歌底蘊傳承、弘揚。
“要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外化為觀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產品。”在采訪中,王飛不止一次強調道。于是,在2024年的中秋佳節,四川詩人紀念地聯盟啟動儀式在杜甫草堂舉行,該聯盟包含了川內九處詩人紀念地的文化場所。“四川詩歌文化游線”也在現場發布,該游線以九位詩人的詩歌為線索,串聯九家詩人紀念地。一首詩、一個人、一座城……在“四川詩歌文化游線”的暢想中,觀眾可以借助詩人的視角,重溫詩人的經歷,暢享蜀地的詩意。這也是王飛所強調的,化無形文化為有形體驗。
同時,王飛還介紹道,杜甫草堂正在積極申報規劃“杜甫川行”文物主題游徑,該游徑以杜甫詩歌文化為主題,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輔以景區、博物館、紀念館等其他文化類遺產為游覽內容。目前,該游徑已規劃了5條線路,聚焦杜甫在川行經地、生活地、游歷地,尤其以成都為核心區,串聯詩圣在蜀時期生活軌跡。
“我們希望,讓成都的歷史文化遺址,在杜甫的詩篇中‘活起來’。”王飛這樣說道。
杜甫草堂“人日”活動
科技賦能下考古遺址煥發光彩
“再現唐代成都‘喧然名都會’的歷史場景”
驟雨初歇后,在青磚灰瓦和紅墻花徑之間,杜甫草堂滿園的綠意在雨水的沁潤下更顯清新。午后,不少游人穿過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游人來到文創館稍歇腳步,點上一杯印著“草堂”兩字的文創咖啡,欣賞著窗外被雨淋濕后的靜謐詩意。此處,本是坐落于大雅堂西側原草堂寺西方丈建筑遺址,如今游客能在這里享受一杯咖啡的悠閑,也得益于杜甫草堂在古建筑保護中的不斷探索。
“杜甫草堂作為古建類博物館,是川西古建筑保護展示中心。一直以來,我們嚴格遵循文物保護的規范,它的歷史風貌傳承延續多年,至今沒有太大的改變。”王飛說道,在杜甫草堂的紅墻內,一磚一瓦都是古意;而在紅墻外,城市在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中不斷迭代。“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杜甫草堂在歷史上屢廢屢建,前后經過十六次大規模修葺和擴建。到現在,這座代表杜甫精神的文化園林,它一直在生長,并得到了很好地保護。”
不只是古建筑保護,杜甫草堂還背負著土遺址保護的使命。因為在草堂的唐代遺址展廳,保留著42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遺址,這里不僅出土了大量唐代器物及殘片,更印證了杜甫對其居住環境及生活場景的描寫。王飛告訴記者,目前唐代遺址的保護展陳項目的第一期已經落地,下一步將在土遺址保護的基礎上,打造集“遺址+文物+詩歌+科技”一體的唐代遺址數字沉浸式體驗展陳,其中自然需要科技的賦能。
“我們希望通過數字三維建模的方式,將杜甫所描寫的唐代成都的社會生活風貌,直觀清晰地展現給游客。”王飛描述道,杜甫曾寫下“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的詩句,描繪出盛唐城市記憶和“揚一益二”輝煌歷史盛景。而借助科技賦能的展陳方式,以杜甫草堂的唐代遺址為依托,在挖掘遺址文化價值的同時,更讓觀眾在體驗中感知歷史的吉光片羽。
杜甫草堂在“五一”期間推出的“浣花巴士”
“以后,觀眾想看唐代的成都,就可以來杜甫草堂看,而且由‘杜甫’帶他們來看,我們打造的‘AI杜甫’也會在后續的展陳中亮相。”
在采訪的最后,王飛又說起了杜甫草堂即將上新的展覽——唐代洛陽文物精品展。屆時,上百件/套來自洛陽的陶瓷器、金銀器、石刻造像等精品文物,將圍繞展覽,打造服飾、音樂、詩歌等新的文化體驗場景,為來到杜甫草堂的觀眾勾勒出唐代繁華景象。
(本文圖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