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莫礪鋒攜新書《詩意人生》亮相第十五屆江蘇書展,為現場讀者獻上了一場題為“詩意人生六典型”的精彩講座。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華文明是詩的文明,詩滲透在文明的各個方面,形成了中華文明的特色。”在最新一期的《求是》上,莫礪鋒如是說。在活動現場,莫礪鋒再次強調,中華先民的思維在整體上具備詩性智慧的特征,所以經、史、子、集各類書籍中都保留著先民詩意生存的印跡,都應進入我們的閱讀范圍。但是最重要的閱讀對象當然是古典詩歌,是從《詩經》《楚辭》到唐宋詩詞的一部中國古代詩歌史。因為古詩是古人心聲的真實記錄,是展現先民人生態度的可靠文本,是詩意生存的鮮活例證。古典詩歌的名篇名句比其他形態的古籍能更廣泛地進入千家萬戶,給人以文化的熏陶和美的啟迪。這種熏陶和啟迪會伴隨著優美的詩歌意境和生動的生活場景悄悄地進入心扉,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樣悄然滋潤人們的心田,成為當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從而構建起一種詩意棲居的美好生活。
結合新書《詩意人生》,莫礪鋒對中華文化的詩意生存傳統進行了梳理,重點分析和介紹了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六位對后人有巨大影響的古代大詩人及其經典作品。“他們提供了詩意人生的六種范式,為我們構建了永遠的精神家園。”莫礪鋒以自身為例:他在19歲到29歲的黃金年華里下鄉當知青,但卻在這期間有幸在農村的茅檐下結識了上述大詩人,他們與他朝夕相伴,在冥冥之中引導他成為專攻古典文學的學者。這六位大詩人,都以高遠的人生追求超越了所處的實際環境,他們的詩歌都蘊涵著豐盈的精神力量。
莫礪鋒是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并兼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顧問、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在《詩意人生》中,莫礪鋒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與人文情懷,為讀者開啟了一場跨越千年的詩意對話。該書聚焦烈士屈原、隱士陶淵明、豪士李白、儒士杜甫、居士蘇軾、俠士辛棄疾六位在人生態度和作品境界兩方面都對后人有巨大影響的第一流詩人,揭示出先賢們如何在不同的生命境遇中鑄就詩性與人格的雙重豐碑,引領讀者朝著詩意生存的方向大步邁進。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白雁/文 施向輝 顧聞/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