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窯灣,千里湘江第一灣。周立春攝
大學在湘潭,畢業后,輾轉株洲、長沙,我似乎從未走出過湘江的視野。大學時做過最瘋狂的事情,便是劃皮劃艇從湘潭出發,歷時八天,到達岳陽樓。多年之后,某種機緣,再次踏入湘江,恍如昨日。
湘江是長情的,城市日新月異,湘江卻一如千年前的樣子,司馬遷來過,賈誼來過,韓愈、柳宗元也來過……杜甫系舟的古樟,避風的河灣,依舊能夠尋見;湘江是無私的,一路向北,滋養著湖湘大地,沖擊出湖南的“形狀”,孕育出城與鄉,也塑造著這塊土地的文化與性格;湘江是寬容的,原諒了人類曾經的自私與自大,接受了人類對它的反塑造:跨江大橋、攔河大壩、濱河公路……它從不計較人類的漸行漸遠。
湖南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因河而興。長株潭,湘江數千年孕育出的最大城市群,是河流給湖南最好的禮物。它們依舊在生長、彼此靠近。而無論去往何方,河流,依舊是來路。
所以,我們選擇行船的方式,穿過長株潭,走過老碼頭,登上與世隔絕的洲島,尋覓千百年前詩人的嘆息,也傾聽新的“城市謠”。
來吧!上船,我們慢慢行!
漂流湘江,穿越長株潭
湘江逶迤北上,衡陽耒河口,是湘江中游與下游的分界線。湘江下游丘崗、平原、盆地相間,河道蜿蜒曲折,變得寬闊起來。衡山七十二峰與湘江相伴而行,岳麓山,是七十二峰的最后一峰,也是這延綿山脈的“足”。
長沙、株洲、湘潭,就是在這樣的山水間,不停生長、擴張。
湘江,有它們的來路和舊時光:詩人的豪情或嘆息、曾經繁華的老碼頭、依舊遺世獨立的洲島……湘江,也有它們的現在和未來:燈紅酒綠的湘江風光帶、壯觀的跨江大橋、宏偉的攔河大壩……
從湘江的視角注視城市,長株潭原本就是一衣帶水、一脈相承。
湘江,“遇見”杜甫
我們從湘潭茶恩寺的湘江段下水,順流而下,上游不遠是衡山,下游進入株洲。夏日水漲,船行速度約8公里/小時。1200多年前,杜甫在挽洲短暫休息后,逆流而上,穿越時空,與我們擦肩而過,往衡山而去。
杜甫,一定是湘江存在感最強的詩人,在湘江漂泊兩年,寫下數十首湘江詩,在江上繪制了一幅詩歌地圖,也為這條江注入了揮之不去的豪情與憂傷。
船拐過一個“幾”字形大彎,約10公里,到達株洲淥口區王十萬鄉赤石村。岸邊兩塊碩大的紅色巖石,村名的由來便不言而喻了。湘江在此處南行,大約也是因為此地多紅色巖石的緣故。同行的頌哥研究杜甫數年,見到赤石,十分興奮:“這不就是杜甫詩里的‘朱崖’嗎?”
赤石村江邊赤石,有“阿彌陀佛”石刻
杜甫的湘江詩《遣遇》,因事立題,作于何處,很難確定。“春水滿南國,朱崖云日高”中的“朱崖”,是唯一的線索。學者邱良任經過多方考證,認為該詩“是杜甫經過挽洲上游約一公里的城墻石時所作”。水光山色未曾老去,只是過客,換了容顏。穿越千年的“遇見”,如何能讓人不動容?
“杜甫?沒聽過,那塊石頭上倒是刻著幾個大字,‘阿彌陀佛’。”我們泊船上岸,在村中打問,不出意料,無功而返。對于這片“朱崖”所在的村莊,杜甫太過匆匆了。
但是,湘江從來不曾忘記杜甫。
淥江入湘江處,當地的歷史研究者認為,這里就是杜甫《過津口》寫的地方
赤石村下游一公里的挽洲,那棵千年古樟,據說是杜甫的系舟處,樹心已空,依舊枝繁葉茂,如今就叫系舟樟。杜甫在此系舟的故事世代相傳著。我們當天夜宿的花石村,建有杜甫草堂。“哦,杜甫老爺呀!”提起杜甫,村中老嫗眼中泛起虔誠的光。在這里,漂泊的詩人早已褪去史書上的鉛華,化身為一尊慈憫的神祇,穩穩安坐于鄉民的信仰深處。
花石村的杜甫草堂由村人劉芝蘭于 25年前出資修建,老人已年過九旬,精神矍鑠。問起當年建草堂的往事,記憶的潮水卻悄然退去,只留下青春河床上最明亮的貝殼。空靈岸,將杜甫的詩永遠鐫刻在崖壁之上;株洲市鑿石浦一個規模宏大的杜甫草堂已經完工;長沙的杜甫江閣,早已超越了憑吊之所,成為熙攘城市中一處文化地標;在喬口古鎮的三賢祠里,杜甫的身影不再孤單,他與行吟澤畔的屈原、憂讒畏譏的賈誼并肩而立,共享世人的景仰。
花石戍杜甫草堂內的詩碑
湘江湯湯,不舍晝夜,卻又深情。這深情,不是溫柔的撫慰,而是一種沉甸甸的、近乎悲壯的懂得與包容。當杜甫——那個顛沛流離的老者,將生命最后兩年的漂泊托付于它時,便以它湯湯的碧波,承接了詩人全部的血淚與孤寂。杜甫,也將最深情的詩,留在了湘江上。
乘舟,慢慢行,你定會與杜甫“遇見”。
江心洲,城市的田園夢想
赤石村下游一公里,我們遇見了株洲的第一個江心洲——挽洲,矗立江心,東面是衡東,西面是株洲。挽洲,是界限,也是連接點,人為的行政區域劃分,對于河流來說,似乎并無意義。
我們在東邊的渡船碼頭靠岸,剛好遇見三個騎行愛好者乘渡船登島,“從株洲過來,兩個小時”。挽洲,已被株洲、衡東的戶外愛好者納入經典路線中。挽洲長1800米,寬800米,是株洲境內最大的江心島,也是湘江四大洲島之一。300戶,約1100人,多姓周。據周氏族譜記載,先祖元末明初為避戰亂,從江西贛州遷徙而來,世代捕魚、種地為業,是王十萬黃辣椒的原產地,挽洲的花生、蘿卜也名聲在外。
挽洲,正在收油菜。
挽洲的居民,已經看到了挽洲島作為旅游地的潛力,將自家的房屋改造成簡易的民宿、農家樂。只是,他們好像還沒來得及完成從島民到商人的身份轉變,依舊熱情、淳樸,店門大開,店主卻早早下了地。來了客人,鄰居把店主從地里喚回,店主也不推銷,只是熱情倒茶,臉上還掛些歉意。
挽洲,系舟樟。
位于株洲、湘潭交界處的古桑洲,顯然要比挽洲更熟悉旅游商業邏輯,也更具網紅氣質。古桑洲,遍布桑樹,世代打魚、養蠶為業,長僅3.5公里、寬約250米。島上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與挽洲周氏一樣,古桑洲羅氏,也是明初時從江西遷入。不同的是,古桑洲羅氏在第四代發跡,到了第五代羅瑤,已經成為湘中首富,據說當時湘潭城的產業,有一半是羅瑤的。古桑洲羅氏從此成為星光閃耀的湖湘世家,在歷史上顯赫500多年,風流人物數不勝數,最有名的,是岳麓書院的山長——羅典。
數百年過去,那些榮光已不再,只有桑樹依舊。五月,正是采摘桑葚的時節。我們靠岸時,島上的開心農莊已座無虛席,觥籌交錯,與江對飲,該是別有風味吧。店家忙著剝蠶蛹,蠶蛹,是古桑洲游客必點的一道菜。“我們的蠶絲被,純手工的,可暖和了。”店家不無自豪地說。湘潭芙蓉大橋上車流如織,突覺恍如隔世。養蠶人,好久遠、好田園的職業。
古桑洲
我們夜宿長沙興馬洲。這個長沙最南面的江心洲,迎來“千年未有之變局”。最近幾年,懷抱田園夢想的長沙年輕人蜂擁而至,他們在島上租下民房,按照自己的夢想爆改,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鵝洲、巴溪洲比興馬洲更便捷,有橋相連,可以直接上島,有大片的油菜花田,與湘江碧水一起,成為長沙城最美的賞花地。無名洲、傅家洲、龍洲、香爐洲、甑皮洲無人居住,靜臥江心,像千年前一樣。
興馬洲
挽洲、古桑洲、楊梅洲、興馬洲、鵝洲、巴溪洲、無名洲、柏家洲、橘子洲、柳葉洲、傅家洲、龍洲、月亮島、香爐洲、馮家洲、蔡家洲、洪家洲、甑皮洲,湘水湯湯,我們行舟而過,來不及傾聽每一座綠洲的低語。只是,每一次相逢,心頭都漾起莫名的親切。對于漂泊的船而言,那散落江心的洲島,何嘗不是短暫棲息的溫柔港灣?
巴溪洲
江心那一座座洲島,始終懸浮在城市的倒影里——它們是喧囂版圖上的“飛地”,是都市人伸手可觸的田園舊夢。
當我們不可阻擋地奔向未來時,總需在江心留一些洲島,存放那個關于泥土、星空與螢火的原始夢境吧。
從老碼頭到新交通圈
湘江被挽洲一分為二,過挽洲又很快匯聚,一路西行,到朱亭轉向,蜿蜒北上,在此形成一個回水灣,水流速度放緩,朱亭港從此處匯入湘江,是天然的碼頭。只是,偌大的碼頭,除了渡船和我們的皮劃艇,已鮮有船停靠了。
朱亭,因朱熹曾在此停留得名。在此之前,它叫浦灣,更像一個碼頭的名字。水運時代的朱亭,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迎來巔峰時刻,坐擁九大碼頭:一葦、官家、謝家、肖家、油鋪灣、莫家、大碼頭、彎碼頭和新碼頭。1935年,粵漢鐵路在朱亭設站,攸縣、茶陵的鐵鍋,湘南的板木、柴炭、糧食、魚苗等用木船運到朱亭中轉,然后再運去衡陽、長沙等地。街九碼頭七十二家房客(客棧),“日有千里行船數百艘,夜來萬盞燈火照碼頭”,行走古街巷,昔日繁華依稀可見。朱亭是幸運的,在水運時代式微時,又迎來了自己的“鐵路時代”,曾經繁華可想而知。只是,船不停了,火車也不停了。小鎮落寞下去,五號山谷民宿卻看上了這種靜謐,在朱亭港兩岸建起民宿,等待那些想念舊時光的人。民宿,是否會是湘江老碼頭新的出路呢?
朱亭
繼續前行,被一個叫“昭陵”的地名吸引,再次上岸。昭陵古鎮三面環水,湘江和昭陵港環繞,像一條伸入水中的蛇尾,京廣線跨昭陵港而過,火車不時疾馳而過,將古鎮留在了原地。“以前可熱鬧了,很多船,有醫院,有電影院。”在江邊乘涼的老人說的以前,也并不遙遠,不過是四十年前的往事。而電影院早已傾頹,從坍塌的電影院里看湘江,一江碧水,老樹翠綠,清風徐來,像宮崎駿的動畫。
昭陵古鎮,舊時光
說起碼頭,湘潭人底氣最足,一定反問:“湘潭十八總,你知道嗎?”所謂的十八總,是舊時湘潭河西沿江的十八個集市,也是十八個碼頭。湘江在湘潭畫出一個巨大的“C”,奠定了湘潭水運時代的“C”位。明朝萬歷年間,長沙各港淤積嚴重,湘潭迅速取代長沙成為湖南的商業中心。清朝實行海禁,僅留廣州為唯一對外貿易口岸,形成廣州和湘潭間的“轉口貿易”商路,湘潭,一躍成為“天下第一壯縣”。
容閎的《西學東漸記》,記錄了湘潭商務繁榮的景象:“凡外國運來貨物,到廣東上岸后,必先集湘潭分運內地,出口絲茶,必先集湘潭裝箱,再運往廣州放洋,以至湘潭與廣州間,商務異常繁盛,陸路肩貨往來于南風嶺者,常年不下十萬人。”
窯灣
我們一葉扁舟行過,岸上的人們不時好奇觀望,他們,是否會想起舟楫往來的湘潭呢?
進入長沙,文津渡、靈官渡、大西門、小西門、潮宗街……曾經的碼頭,只留下名字,再無船只停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雄偉的跨江大橋。
株洲鐵路橋
暮坪湘江特大橋
湘江,塑造了城市的格局、文化和性格,也接受著城市的反塑造。從橘子洲大橋的第一道飛虹,到蓄勢待通的暮坪湘江特大橋,人類的偉力跨越了湘江阻隔,也重塑了人與江的關系,改寫了長沙生長的經緯——“長株潭半小時交通圈”成為現實。而株洲航電樞紐、長沙湘江航電樞紐,似兩葉穩泊的方舟,將長沙、株洲、湘潭串聯一體,托舉出全國獨一無二的“庫區城市群”。湘江之水,奔流成三座城市同生共長的血脈。
株洲航電樞紐
瀟湘晨報記者唐兵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