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
寧陽云山,無論自然景色,還是歷史文化傳說,民間推崇,都可說是境內一座名山。人們熟知的古八景之一“云山煙雨”就在云山。此外云山還出過鳳凰,文獻中有記載,在民間也廣為流傳。
清·康熙壬子《寧陽縣志》記載:“云山,在縣西北十五里,坐落云山社魏家莊西,上有洞,四時出云。將雨則云,霽則收。明天順年鳳鳴于上。”清·光緒十三年《寧陽續志》記載:“云山,在縣西北十五里(注魏家莊西)。上有洞。出云輒雨(注“八景”“云山煙雨”即此),收則霽。土人候之,以卜陰晴。明天順間,鳳鳴于上。”(鳳鳴云山,推薦閱讀文末相關文章鏈接)
這里明確引《寧陽縣志》中的文字記載,旨在讓讀者知有出處,不敢杜撰。
云山煙雨:清代寧陽“八景”第一
云山是寧陽境內縣志中載明的名山。山上有一奇特景觀,那就是被稱為清代寧陽“八景”的“云山煙雨”。山上有洞,令人稱奇的是洞里出云。每逢云從洞里出來,整個山上云霧繚繞,天就會下雨;雨過天晴晴,云就收回洞里。當地人根據山洞出不出云判斷天氣變化,云山因此而得名。清·康熙壬子《寧陽縣志》將“云山煙雨”列為寧陽八景第七。清·咸豐元年《寧陽縣志》將“云山煙雨”列為第一。兩部縣志皆有繪圖。光緒十三年《寧陽續志》沿記。
山上有池,清泉不涸,求雨則靈
別的文獻中也有記載的青石山,山上有池,清泉不涸、求雨則靈的記錄,但未名云山,根據相關文字描述,清代斷定為云山。
光緒十三年《寧陽續志》在“云山”條下加注:“《元和郡縣志》龔丘縣:‘青石山在縣西三十里,后魏有青石山祠。其山都是一大石耳,發地杰立,高四十余丈,周回三里。上有石池二所,東西行列,有類人工,冬夏澄清。初無耗溢,祈雨輒應,故古今祀之。’”
《元和郡縣圖志》是唐代地理學家李吉甫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所著的書籍,是中國現存最早又較完整的地方總志。這部地理著作中記載寧陽縣(唐朝稱龔丘縣)西三十里有座青石山,是一大青石而成,拔地而起,高達四十丈,山上有青石山祠,有兩個石池,像是人工開鑿的,池內有水,冬夏澄清,池大水滿不溢,天旱時人們求雨天就下雨。人們以為很神,因此古今祀之。
《太平寰宇記》中的記載與《元和郡縣圖志》大致相同。
寧陽縣圖:圖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兗州府志》
寧陽縣境域 圖源:光緒十三年《寧陽續志》
光緒十三年《寧陽續志》在這里加了按語注解說,寧陽的山多為青石,寧陽西部諸山距離縣城二三十里內,云山與伏山都是生成于一大青石,與別的山不一樣。但伏山不如云山陡峭,所謂“發地杰立,高四十余丈者,必云山也。且上有石池,清泉不涸,每值恒旸(久晴),祈禱有應。若他山,則不聞有池也。汶上志以臥佛山當之,恐不足據”。就是說,《元和郡縣志》和《太平寰宇記》中所記載的青石山,必定是云山。而且,云山上有石池,清泉不涸,每逢久晴不雨,人們祈禱必應(天就下雨)。像其他別的山,沒聽說過有這樣的石池子。《汶上縣志》以臥佛山當作青石山,恐怕不足為據。
寧陽的云山,怎么還跟汶上縣扯上關系了?
查閱明·萬歷戊申(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汶上縣志》:“自曇山之陽東南行十余里為青山,……上有清涼寺,內厝石臥佛像,故亦稱臥佛山,……自青山東南行三里許為太白山,舊稱太白山有云尾山、雨山,云合則雨,今之臥佛山疑即古之所謂云尾山也。”
從這些文字記載來看,汶上縣有“青山”、“云尾山”、“雨山”,而且“云合則雨”,跟寧陽“云山煙雨”頗為相似,但這里并沒有說寧陽的青石山、云山就是汶上的青山、云尾山、雨山——雖然名稱相似。山,各地都有,或因山勢地形,或因故事傳說,其命名也隨各地,并無不妥,怎么就以為“《汶上縣志》以臥佛山當作青石山,恐怕不足為據”呢?
山山自美,各美其美,美其自美,美美與共,不失為大美!
明代山西河津人,天順年間禮部右侍郎薛瑄有詩《云山煙雨》云:
片石蒸云出遠峰,滿天甘雨曉濛濛。
千巖有喜嵐光嫩,一氣無私草木濃。
枯槁盡回殷相澤,菁義同化圣門功。
花村柳徑晴明后,父老相逢說歲豐。
清代道光年間進士,寧陽人,曾任廣東巡撫的黃恩彤有詩《云山煙雨》云
無煩占礎潤,翹首望云山。
山色空濛里,云容晻靄間。
輕疑籠佛髻,重欲隱仙鬟。
散作祁祁雨,三農盡解顏。
薛瑄、黃恩彤兩位前賢大家,將云山煙雨寫得精彩如畫,令人拍案叫絕。筆者不揣拙筆,賦詩一首《云山煙雨》:
寧陽山水景秀麗,云山煙雨堪稱奇。
山巔自然池泉清,農人稼穡雨及時。
文獻參考:清·康熙壬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寧陽縣志》;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寧陽續志》;《明清寧陽縣志匯釋》,2003年版,丁昭編注;明·萬歷戊申(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汶上縣志》。
(本圖文為作者原創,同步發公眾號“鄉土大汶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