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束縛新紀元——《無名小輩》
今天聊聊美國電影《無名小輩》。
片名A Complete Unknown / Going Electric / Dylan Goes Electric (2024),別名搖滾詩人:未知的傳奇(港) /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臺) / 鮑勃·迪倫:搖滾詩人 / 要插電 / 完全未知。
1965年的紐波特民謠音樂節上,鮑勃·迪倫做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他拿起電吉他,在滿場民謠純粹主義者的噓聲中炸翻了舞臺。
這一晚成了音樂史上的分水嶺,也成了本片最高潮。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沒把鏡頭停在迪倫的“背叛”上,而是對準了臺下憤怒的人群。那些曾將他捧上神壇的人,此刻正咬牙切齒地咒罵他“毀了民謠”。
沒人能真正定義鮑勃·迪倫。他是民謠詩人,是搖滾叛徒,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出了名難搞的怪咖。
導演詹姆斯·曼高德并沒有想拍出他的一生,而是抓住了人物特質。與其費力解剖,不如直接拍他的“不可知性”。
電影從1961年迪倫初到紐約開始,到1965年紐波特事件結束,短短四年濃縮了他最強烈的特質。從一個背著吉他的愣頭青,迅速變成時代代言人,再到親手撕掉標簽。
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的表演追求的是形似和神似。他的造型形似迪倫,瘦削的身材,亂蓬蓬的卷發,總像沒睡醒的耷拉眼皮,混著天真與算計的勁兒。
初到紐約時,迪倫在醫院為偶像伍迪·格思里彈唱自己寫的歌,眼神熱切得像朝圣的信徒。出名后他被粉絲圍堵,卻說“我不是你們想的那個人”。
他渴望被看見,又憎恨被定義。
為了讓故事更充滿個性,影片選擇讓音樂說話。
迪倫的歌詞本就充滿隱喻,導演直接用歌曲來替代敘事。電視上播放古巴導彈危機時,迪倫唱著“你們建造的武器會殺死自己”。
他和女友西爾維爭吵后,迪倫與瓊·貝茲對唱《你不再是我的寶貝》(It Ain't Me Babe),臺下的西爾維淚流滿面。無需臺詞就道盡三人關系。
迪倫不斷吸收又迅速拋棄身邊的人。
民謠前輩皮特·西格帶他進入圈子,卻被他用電吉他“打臉”;女友西爾維引他關注民權運動,可他成名后便嫌她“太較真”;瓊·貝茲幫他登上事業巔峰,卻被他嘲諷“唱得像牙醫診所的畫”。
迪倫需要他們,但又不依附他們。
電影對女性角色的刻畫太單薄。西爾維被簡化成“受傷的繆斯”,瓊·貝茲則成了“被辜負的搭檔”,梅維斯·斯臺普斯的鏡頭一閃而過。
現實中,這些人都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但電影只讓她們圍著迪倫打轉。
1965年紐波特音樂節,鮑勃·迪倫的電吉他響起時,臺下的噓聲罵聲一片,咒罵他是叛徒,但也有人鼓掌,有人歡迎改革創新和叛逆。
其實糾結"民謠還是搖滾"的人,多半沒聽懂迪倫。在我看來喜歡死摳音樂分類的人很無聊。音樂從來不該是死板的分類學,而是流動的生命力。電影把鏡頭從舞臺轉向觀眾席,有人摔椅子離場,有人興奮地跟著節拍跺腳,這正是改革的常態,永遠伴隨陣痛。
藝術家的天職不是討好觀眾,而是不斷殺死過去的自己。電吉他只是個道具,真正的反叛在于他敢對全世界說"不"。
如今再看這場表演,噓聲早已消散,留下的只有歷史對勇者的致敬。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那些當年罵得最兇的人肯定沒想到,民謠搖滾的新紀元就在這時候誕生了。
炸裂舊時代,
迪倫式叛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