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玉米被認為是“外星植物”?一位種了半輩子地的老人告訴我,90%的人都不知道,全球玉米年產11億噸,但地球上卻找不到玉米的“祖先”。
“外星植物”的稱號因何而來?意味著迄今為止,人類依舊沒能找到玉米的“祖先”,依舊無法確對玉米進行追根溯源;同時玉米產量驚人,同為農作物,確實是一騎絕塵的存在。
玉米被賦予“外星植物”的名號實至名歸,但我們真的了解玉米嗎?
提起玉米,很多人第一想法就是金燦燦的顏色,如同圓柱(不標準)的外觀,一粒一粒,顆顆飽滿。
很多人將玉米作為“主食”,用來當作減脂期解饞的“優質碳水”,玉米能夠延緩胃排空的速度,增強飽腹感,從而減少其他高能量食物的攝入。
同時,玉米內部含有的碳水化合物經過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之后,會轉化為葡萄糖供應機體所需的能量,滿足人體的正常需求。
無論是膠質滿滿的糯玉米,還是清香甘甜的水果玉米,都深得大眾喜愛,男女老少見了玉米,大多數都走不動道。
未完全成熟時期的玉米,總是如此誘人,引得人們口水垂涎三尺;到了成熟期,玉米更加飽滿圓潤,硬度增加,因此又被一些地區的群眾戲稱為“玉米棒子”。
成熟后的玉米有多種用途,被“打磨”成玉米糝,原本一粒一粒的玉米就被打碎,從而用來煮粥,口感軟糯,黏黏糊糊,是營養極為豐富的粗糧。
若是腸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群,可以適當食用玉米,因為玉米本身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胃蠕動。
玉米內部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比如人體所需的磷元素、脂肪、蛋白質,還可補充B族維生素,為人體提供所需要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而且,玉米在經過多重加工之后,還可以被制作成為玉米淀粉、玉米面粉、或者是制作成勁道爽口、口感 Q彈的玉米面條。
除了將玉米作為口糧食用之外,玉米的用途還有很多,比如被制作成豬等家畜的飼料。
玉米渾身上下都是寶,玉米須泡水喝,可以利尿,降壓、利膽、清熱解暑、排石、抗衰老等諸多功效,炎炎夏日,來上一杯玉米須泡的茶,渾身舒暢。
玉米稈,同樣也是寶貝,玉米在收獲完成之后,玉米稈被曬干,一捆一捆捆綁起來,即可以作為農村群眾冬天的做飯“神器”,又可以將其打碎,制作成為羊群、牛群用來過冬的口糧。
玉米和小麥,都是北方地區極為常見的農作物,小麥可以制成面粉,滿足人們的日常所需,比如制作成饅頭、面條、面包等各種主食。
相較于小麥,玉米也是不遑多讓,而且,玉米產量很高,全球玉米年產就能夠達到11億噸。
但后來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卻發現,玉米似乎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一樣,在地球上根本找不到玉米的“祖先”。
這不禁讓人感到困惑:玉米到底從哪來?
20世紀初,考古研究表明,玉米在墨西哥被發現,至少已經在墨西哥存活了8萬年,而在公元5000年左右的時候,生活在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開始種植和食用玉米,并將玉米作為一種主食。
1492年,哥倫布在古巴發現玉米,兩年后,哥倫布將玉米帶回了西班牙,從那之后,玉米漸漸傳向世界各地。
而玉米真正流傳到中國的時間是在1531年,但玉米流傳到中國的具體路線卻包括多種說法:西北陸路傳入、西南陸路傳入、東南海路傳入。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已經不重要,玉米在中國已經有幾百年的存在歷史,更是受到中國群眾的大肆歡迎與追捧。
然而,科學家對玉米的“祖先”追根溯源之后,卻發現了一震驚的結果:玉米在地球上根本沒有“祖先”。
那么問題來了,玉米是如何出現在地球上的?
早在1892年的時候,就有科學家心血來潮,追查玉米的“祖先”,后來發現小穎大芻草和墨西哥高原大芻草同玉米是一個祖先。
這樣來看的話,玉米也并非屬于“外星植物”,可除了這之外,玉米被稱為“外星植物”的原因還有很多。
像印第安人九江玉米奉為“神的作物”,因此,在印地安人認知當中,玉米與一眾神話故事掛鉤。
對于玉米這種“神奇”的植物,你們是否喜歡?
信息來源:《關于玉米起源,中國團隊重新定義》長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