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5 日,一場旨在發揚山西傳統優秀經典文化的“襄汾民歌專場音樂會”在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廳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由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與襄汾縣攜手舉辦,不僅是雙方合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對襄汾民歌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行傳承發展的有力推動。襄汾縣和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相關領導出席活動,與音樂學院師生共同見證了這一傳承創新的民間文化盛事,以傳統的現代創演而展開“非遺”文化的新篇章。
演出活動現場,襄汾民歌的獨特魅力在精心編排的節目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音樂會上半場,武磊老師根據以襄汾民歌代表性傳承人梁鐵鎖老師數十年搜集整理的原始素材為基礎改編的 《五哥放羊》《走西口》《東南西北認得清》《夢夢》《十二把扇子》《山上的玫瑰是紅的》《繡白鵝》《拉駱駝》《盼情郎》等9 首襄汾民歌依次亮相,在保留民歌原始韻味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音樂元素,賦予經典新的生命力。
襄汾本土民歌傳唱者和師大音樂學院專業老師運用不同的唱法,將一首首民歌演繹得動人心弦,帶領觀眾走進了襄汾,一同領略那里的風土人情和深厚文化底蘊。而下半場,則創新演唱形式,師大音樂專業學生通過合唱集中展示了《摘花椒》《踏青》《姐兒懶梳妝》《一繡一只船》4 首襄汾民歌,統一的聲線與和諧的和聲,挖掘傳統資源,發展現代改編,兩相完美融合,將襄汾民歌的集體藝術魅力推向高潮。
在活動之前的6 月初,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就與襄汾縣人民政府簽訂了襄汾民歌合作戰略協議,標志著雙方合作進入全新階段。協議注重挖掘襄汾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聚焦陶寺禮樂文化和襄汾民歌兩大特色文化資源。在陶寺禮樂歷史文化方面,雙方將系統推進學術研究與傳承應用;在襄汾民歌傳統民俗文化方面,雙方則致力于推動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共同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名片,實現文化傳承與區域發展的互利共贏,以多元音樂融會民歌創新演繹而展現“非遺”傳承中的新時代文化活力。
活動期間還舉行了重要的授牌儀式,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為襄汾縣文化館、襄汾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授予“山西省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基地(襄汾民歌)”牌匾。這一舉措進一步強化了雙方在襄汾民歌傳承上的合作關系,為后續在資源共享、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以及藝術實踐等多領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校地合作,薪火相傳,共同守護襄汾民歌這一華夏文化根脈。
襄汾民歌,作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山西民歌中晉南民歌的杰出代表,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地域文化內涵。從陶寺遺址出土的鼉鼓、土鼓、石磬等古老樂器,以及被視作中國最早民歌的 “擊壤歌” 在襄汾縣的席村一帶的起源,這些民歌遺產彰顯出襄汾民歌源遠流長的發展脈絡。
如今,它已成為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特色課程(襄汾民歌聲樂教學),正以非遺之姿在新時代續寫從陶寺禮樂文明到當代文化創新的千年長歌,持續煥發著推動三晉文化傳承的蓬勃生命力,為推動山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貢獻磅礴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