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英國揮一揮衣袖,撤出南亞次大陸,留下一堆地圖上沒標明的雷。不到半年,“英屬印度”分成了三個國家;24年后,再分裂出一個新國家,成了四國分裂的現實。
其中,印巴分而治之不是各走各路的和平分手,而是一場帶著火藥味的強制離婚。邊界線不是談判畫的,是戰爭拉出來的。
印巴之間的矛盾,從來不是為了爭塊地,是被英國人親手設計好的結構性陷阱。這個陷阱,叫“蒙巴頓方案”。它不但讓國家分了,還讓戰火從1947年燒到現在,燒了整整七十多年。
誰把“分治”做成了“肢解”?——1947年開始的命案現場
1947年6月,蒙巴頓方案出臺。地點在新德里,主持人是英國派駐印度的末任總督蒙巴頓伯爵。這個新提出來的方案的核心不是自治,是“分宗教建國”。
印度教歸印度,穆斯林歸巴基斯坦。當時的英屬印度,包括直轄地和560個土邦,根據的方案規定,每個土邦自行決定歸屬印度、巴基斯坦,或選擇獨立。
聽上去像是自由選擇,但到了實際操作上卻是“埋雷圖”。因為邊界的克什米爾的地形復雜,宗教比例復雜,王公信仰復雜,正好一鍋大亂燉。
克什米爾是個穆斯林占比77%的土邦,王公卻是個印度教徒。提出分治當年8月14日巴基斯坦正式成立,次日即15日印度也宣布獨立。
然而兩個月后的10月27日,那些王公們卻請印度出兵進駐,找的借口是維穩,可實際上大家心知肚明這是印度吞并的起手式。
印軍進入克什米爾,巴基斯坦也不甘落后派部隊支援當地穆斯林起義,第一場印巴戰爭就此爆發。
戰爭持續了15個月,直到1949年1月1日聯合國出面斡旋,劃出一條“克什米爾實控線”,需要注意的是,這不是邊界,只是臨時停火線。
聯合國提議全民公投解決歸屬,可印度對此置之不理還拒絕撤軍,公投成了一紙空文。這一戰,印度“吞了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吞不下這口氣”,之后幾十年這條線就成了火線。
印度為什么急著吃下克什米爾?尼赫魯早就說過:“巴基斯坦不會長久。”他認為這是一場拖不久的分裂,巴基斯坦只是英屬印度遺產上的一個誤會,是可以收回的“破綻”。
歸根結底,克什米爾并非單純的地理問題,是政治設計。英國人通過分治制造對抗,通過宗教劃線制造裂痕。這種裂痕,讓后來三次戰爭都可以找到“合法起點”。
一場邊界戰爭,是殖民者畫出來的“國界”,是一張精準投放的時間炸彈。
三次戰爭三場“驗尸”報告——誰在撕碎南亞地圖?
就在印巴熱戰正酣之際,另一個同屬于英屬印度的地區也悄然宣布了獨立,它就是緬甸。只是相對于印巴,關注度沒有那么高而已。
時值世界反殖民浪潮興起,日不落已然夕陽西下無法逆轉潮流趨勢,但這根攪屎棍在離開的時候也不忘到處“埋雷”,比如印巴問題。
這兩個新生的國家之間第一次戰爭還沒完全熄火,第二次戰爭已在準備。時間是1965年,地點在克什米爾,背景是冷戰。
巴基斯坦當時剛剛獲得美國“軍援禮包”組建了十個美械師,還從沙特拿了不少錢,覺得可以打一仗翻盤。印度也沒閑著,在蘇聯支持下強化空軍和山地部隊,西線兵力達到25萬人。
1965年8月5日,巴方發動“直布羅陀行動”,試圖在印控克什米爾煽動穆斯林暴動,但是行動未成功,反被印軍識破。9月6日,印軍進入巴基斯坦東部,向拉合爾推進。
戰爭兩周內造成傷亡近萬人。中國在9月22日對印度發出警告,要求其邊境撤軍,迫使印方戰線后縮;次日,聯合國主持停火協議。
1971年,第三次戰爭不是因為克什米爾,而是巴基斯坦自己“肢體打架”。巴基斯坦由“西巴”和“東巴”組成,兩地語言不同,經濟差距懸殊。
1970年大選中,東巴政黨獲勝,西巴不承認結果,開始軍事鎮壓。東巴爆發大規模起義,西巴調兵進入,一個月內造成近30萬人死亡,超過1000萬人逃入印度。
12月3日,印度宣布軍事介入,以“人道干預”為名,在蘇聯支持下從東線發起攻擊。十天之內,東巴首府達卡失守,孟加拉宣布獨立;印軍俘虜巴軍官兵超過9萬人,徹底打垮巴基斯坦西部政權。
這場戰爭打碎了巴基斯坦,從“兩翼國家”變成單體政權。印方實現戰略目標,把“巴基斯坦”徹底削成印度邊緣化國家。
三場戰爭,每次都是戰略打擊,每次都不是簡單邊境沖突,而是有計劃、有步驟的區域重構。昔日的英屬印度,徹底分裂為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四個國家。
仇恨不是今天的火,結構才是火源——戰爭背后的建制邏輯
三次戰爭,打的不是勝負,是歸屬;爭的不是疆域,是話語權。印巴之間的長期敵對狀態,不是因為某一次摩擦,而是根植于制度和戰略結構。
首先,蒙巴頓方案不是制度安排,而是戰略陷阱。允許土邦“自由歸屬”,但不設置執行機制。印度借此吞并多個邊界土邦,而巴基斯坦因戰略深度不足,只能依靠國際聲援維持局勢。
克什米爾成為“永恒戰場”。印軍在此部署超過50萬人,建有50多個陸軍前線陣地,持續在克什米爾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將其政治地位直接納入印度中央體系,撤銷地方自治。
巴方依靠國際法支持與民間組織施壓,長期主張公投未果。這不是一場邊界沖突,而是兩個國家建制的對抗。
同時,區域格局始終不平衡。冷戰期間,美國扶持巴基斯坦抗衡蘇聯,蘇聯全力扶持印度;中方在1971年通過“圍魏救趙”方式震懾印度,迫使其東線減壓,形成多極博弈。
今天的南亞局勢依舊建立在這張70年前的“分治地圖”之上。孟加拉作為印度扶持下的新生政權,名義獨立實則深受干預;尼泊爾、不丹也在印度區域戰略邊界內維持“鄰屬關系”。
印巴之間不是邊境問題,而是南亞主導權的矛盾。印度要做“地區老大”,巴基斯坦要保戰略尊嚴,這才是沖突的根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