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如果發現地底下埋藏著一座棺材文物,第一時間就會進行積極挖掘,很多地下文物一旦被發現及時進行挖掘,才能更好的用專業手段處理保護相關文物內容。
但在山西龍泉寺卻有一個比較例外的文物存在,這個文物首次發現是在2008年,而正式打開問世進行研究是在2020年,這中間整整隔了12年。
這個文物究竟是什么?為什么在發現的第一時間沒有進行打開研究?現在對于這個文物的研究又有哪些特殊的地方?
一、奇特的棺材
2008年春夏交替的季節,在太山龍泉寺大基地的宮內出土了刻銘石質寶函。這個被發現的寶函是五重寶函,外部是石函,之后是木槨、銅槨、銀槨,最后一重是金棺。
這個文物被發現之初是2008年5月8日,當時太山龍泉寺的文館所,原本要修建蓄水池,在修建的過程當中,突然發現地底下有一個神秘的地宮存在。
修建人員立刻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向上通報之后,由專業人士進行搶救性的發掘,最終確定這個地方是一處佛塔遺址。
因為時間過得太久,再加上此前蓄水池修建,對于地基已經造成了一定的損壞,當時發現時,塔基的上部基本已經被損毀,留下來的是殘存的一些長方形的塔基。
請了專業人員,在現場勘測研究之后,基本確定整個塔基的中部是以沙石為基礎所筑建的一個地宮,整體面積大概是一平方米左右,地宮的石門兩側有一尊浮雕的力士像。
隨著專業人員不斷深入挖掘研究,最終發現在這個地宮被打開以后,里面有一個石函被埋在其中。
二、分類修復
這個石函并不是普通的石函,考古學家經過深入研究發現這是一個五重寶函,構成材質有石、木、銅、銀、金,最內部還運用到了絲綢這樣的材質。
要知道埋藏在地里的東西,一般來說因為材質不同能夠保存的具體情況也會有比較大的差異,整體保護要兼顧到不同材質的特殊需求。
對考古學家來說,雖然也想盡快研究透徹這一文物,進行拆分研究,但必須要考慮到這些不同的材質在被打開之后要如何處理才能夠更好更全面的進行深層次的保護。
這個文物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研究價值,在進行整體保存時,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完全全面的方法,對不同的材質進行全面化保存,因此必須要考慮到環境限制,進行分類保存。
這樣一來基本就確定了,對于這個文物的后續研究與保全,就需要用更加細致的考古研究方式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
這也就是這個寶函2008年首次被發現,卻花了整整12年的時間,才正式被全方位打開展示的根本原因。
盡管考古學家以及文物保護專家已經制定了采取分離的修復方法,但是在后續進行修復保護的過程當中,仍然發現內部的一些材質已經出現了損毀情況。
最為明顯的就是鎏金銅飾木槨,專業人士進行拆分出土時就已經殘損了,周身的一些木板和裝飾,以及鎏金的銅飾,全部都散落在石函內部,考古難度非常大。
最里面的金棺材是用絲帶捆扎起來的,上面還系上了蝴蝶結,在里面放置的是高僧的舍利。這其實是古代的一些佛教信徒,對于高僧舍利,會搭廟來祭奠。
根據對于這一文物的后續研究基本能夠確定,這是中國傳統喪葬思想和古印度地區流傳來的舍利掩埋現象所形成的結合文化。
2024年2月份的時候,山西的博物館還對于出土的唐代地宮五重寶函進行了特別展覽,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觀看。
對于這一文物感興趣的網友,可以在山西旅游的時候通過博物館了解到一些詳細的資料,但是展覽在2024年5月12日就已經結束了,目前想要再去觀摩,確實沒有什么特別官方的渠道。
結語
關于太原地宮寶函,本身是屬于唐代特殊的文化產物,雖然之前的展覽已經結束,但官方后續應該還會繼續對文物進行深入研究并且進行展出,大家也可以關注山西地區的動態,官方如果再次進行展覽,可以第一時間了解情況,前去觀摩。
信息來源:
[1]太原龍泉寺唐代地宮出土五重寶函在山西博物院展出 太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