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奇穆人
奇穆人(Chimu),南美印第安人,印加王國之前在秘魯建立過最大而最重要的王國。
奇穆人的特殊陶器有助于推斷秘魯北海岸晚期安地列斯文化的年代,他們的國家約形成於14世紀前期,印加人曾吸收奇穆人高度發(fā)展的文化。
奇穆人的文化以農(nóng)業(yè)為基礎(chǔ),得力於大量灌溉工程。他們是能工巧匠,制作精美的織物和金、銀、銅器。陶器的式樣傾向于標準化,制成模子,大量生產(chǎn),一般是粗糙的黑陶。語言是榮卡語(Yunca)或莫希語(Moche),與印加語言差別很大,甚至完全不同,今已消亡。奇穆王國首府昌昌(Chan Chan),位于秘魯北部海岸,離特魯希略(Trujillo)不遠,由于缺水,今已荒無人煙,但卻是世界最著名的考古場所之一,那里長方形住宅與街道占地16~26平方公里(6~10平方哩)。大墻、蓄水池和金字塔形的寺廟,全部用土坯筑成。
1、民族歷史
自約公元700年以來,奇穆人形成了自己的文明,那立了自己的帝國,統(tǒng)治著秘魯北部。直到1476年,他們才為印加人所滅。他們的首都是錢昌,占地超過15平方千米。在市中心有10所王家的復(fù)合式建筑。建造這些建筑所用的時間加起來有250多年。為什么要造10所這樣的王家建筑呢?
每一所復(fù)合式建筑肯定都曾經(jīng)屬于一位奇穆國王。當(dāng)一位國王死后,他的居所就被密封起來,變成他的陵墓。建筑工人再為下一位國王建造一所新的這種復(fù)合式建筑。每一年復(fù)合式建筑的入口都有一個巨大的庭院,后面是王室的房間、迷宮般的庫房和小庭院。國王的墓臺平穩(wěn)地置于其中,四周圍繞著許多房間,房間里擺放著給國王帶往冥府的珍寶。
2、傳統(tǒng)特色
奇穆人是熟練的金飾工匠,考古學(xué)家們在錢昌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許多作品。黃金器皿都經(jīng)過精心的制作,上面飾滿了細致的圖案。以其藏金窖聞名于世的印加人征服奇穆人后,也仿效了奇穆人的金飾技術(shù)。
奇穆國王可能也像印加統(tǒng)治者一樣,被看作如神一般。他們將黃金隨葬到冥府,可能是想確保自己在那里也受到尊重。他們還將數(shù)百個婦女處死作為陪葬者。
這個用黃金制作的鴨型瓶顯示了奇穆人手工藝的寫實主義風(fēng)格。
印加人用他們從奇穆人那里學(xué)到的技術(shù),制作了黃金項鏈和美洲駝馬狀的飾品。
奇穆人沒有貨幣,所以他們用自己編制的織物來支付稅金和納貢。在已發(fā)現(xiàn)的被鑒定為王室珍品的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紡織品的遺跡。
二、奇穆王國
奇穆王國(西班牙語:Reino chimú)是歷史學(xué)和考古學(xué)中對南美秘魯古代奇穆人所建立政權(quán)的稱呼。
奇穆文化是南美前印加文化之一,繁盛于約公元1100年至1470年,都城為昌昌(Chan Chan)。1470年被印加帝國首領(lǐng)圖帕克·印加·尤潘基滅亡,其特有文化遂逐漸融入印加文化中。今人對奇穆王國世系的了解主要來自一份1604年的編年史,其作者不詳。
1、歷史
考古學(xué)證據(jù)表明,奇穆繼承了莫奇卡文化(Moche),早期的奇穆陶器與莫奇卡陶器類同。奇穆陶器均為黑色,多表現(xiàn)為一種生物的外形或人類或坐或站的姿態(tài),而金屬制品則非常細致和復(fù)雜。
奇穆文化的一個特色是對月亮的崇拜,而不是像印加人一樣崇拜太陽。奇穆人將太陽視為破壞者,這可能是由于他們所處的沙漠地帶太陽過于毒辣的緣故。
約公元850年,奇穆人建立了自己的帝國。直到1476年,他們才為印加帝國所滅。語言是榮卡語(Yunca)或莫希語(Moche),與印加語言差別很大,甚至完全不同,今已消亡。
他們的都城昌昌(Chan Chan),占地約16~26平方公里(6~10平方哩),位于秘魯北部海岸,這是哥倫布到達美洲前南美洲最大的城市。大墻、蓄水池和金字塔形的寺廟,全部用土坯筑成。根據(jù)城市水井分布以及其他資料分析,這里當(dāng)時大約擁有70,000居民。
奇穆王國的韁土就是從這里開始擴張的,隨后向沿海地區(qū)伸展966公里。
在市中心有10所王家的復(fù)合式建筑,每一所復(fù)合式建筑肯定都曾經(jīng)屬于一位奇穆國王。當(dāng)一位國王死后,他的居所就被密封起來,變成他的陵墓。建筑工人再為下一位國王建造一所新的這種復(fù)合式建筑。每一年復(fù)合式建筑的入口都有一個巨大的庭院,后面是王室的房間、迷宮般的庫房和小庭院。國王的墓臺平穩(wěn)地置于其中,四周圍繞著許多房間,房間里擺放著給國王帶往冥府的珍寶。
2、世系
(1)塔凱那姆
塔凱那姆(Tacaynamo),又稱奇莫爾·卡帕克(Chimor Cápac),是奇穆王國的建立者和第一位國王。根據(jù)于1604年書寫的一份編年史中的記載,“莫知從何而來”,“乘著木筏”,“從大海的其他地方被派來統(tǒng)治這片土地”。表面上看他兼有政治和宗教權(quán)利。編年史中說他“在儀式中用金粉”,“穿棉布遮羞”。他到來后便開始了昌昌城的修建。
印加人征服奇穆時,昌昌共有十座王宮,對應(yīng)于奇穆王國的十位國王。每一位國王都要修建一座新王宮。
除編年史所述,人們對塔凱那姆的了解僅止于此。這段敘述和傳說中蘭巴耶克王國的建立者耐蘭普(Naylamp)有很大相似之處。根據(jù)米格爾·卡貝略·巴爾波亞的敘述,耐蘭普從西方大海上來到秘魯,創(chuàng)立了蘭巴耶克文明。他從今天的圣何塞海灣一個名叫法基斯延加(Faquisllanga)的河口登陸。隨后他修建了一座神廟,并在神廟中樹起一尊名為延巴耶克(Llampayec)的綠石偶像。根據(jù)巴爾波亞的解釋,延巴耶克意為“耐蘭普模樣的雕像”。蘭巴耶克之名由此而來。
(2)瓜克里庫
瓜克里庫(Guacricur或Guacri Caur)是塔凱那姆之子,奇穆王國的第二位國王。據(jù)1604年編年史所述,奇穆山谷的大部分土地已盡歸其屬。編年史說“其承襲父王大權(quán),征服(奇穆)山谷中的印第安人和眾小國”。
(3)尼安塞姆賓科
尼安塞姆賓科(Naucempinco或?ancempinco)是秘魯北海岸奇穆王國的第三位國王。他是第二位國王瓜克里庫之子。他開始了對周邊地區(qū)的征服,當(dāng)印加人到來時,其國土已延涵蓋利馬北部區(qū)域。據(jù)編年史所述,“征服了整個山谷,從谷底開上山巒”,“又下到海岸,最遠抵達一個叫瑪亞奧(mayao)的村落,它就是今天桑塔鎮(zhèn)所在地,距城里(利馬)十八里格”,“(征服了)連同薩尼亞鎮(zhèn)在內(nèi)的奇卡瑪山谷到帕卡斯馬約之間的土地,距城里二十四里格。”
編年史只提到自瓜克里庫還有七位國王,但沒有給出他們的名字。第十代國王名叫敏查卡曼。
(4)敏查卡曼
敏查卡曼(Minchacaman)是奇穆王國的第十代國王,據(jù)說他是個貪婪的君主。他追求更大的領(lǐng)土,不斷擴張,在北部征服了西坎人(Sican),而在南部則不幸遇到了印加人。1460年,印加王帕查庫蒂派遣圖帕克·印加·尤潘基開始對北方諸國進行征服。
1462年,印加帝國和奇穆王國開始了長期戰(zhàn)爭。1475-1476年,印加帝國征服奇穆王國,卡哈馬卡國王古斯曼戈和奇穆國王敏查卡曼戰(zhàn)敗,古斯曼戈戰(zhàn)死,敏查卡曼被囚。而奇穆王國的臣民也被遷走,送至庫斯科,為新的統(tǒng)治者服務(wù)。
隨后,楚穆卡烏爾(Chumún Caur)被任命為新的奇穆國王,奇穆被印加帝國吞并。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