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衛(wèi)星地圖,瞅瞅內蒙古,你準被滿屏的綠圈圈晃花眼——這些規(guī)規(guī)矩矩的大圓餅子,說像外星人畫的地標吧,偏又綠得水靈;說像誰家后院種的菜地吧,又大得離譜。直到鉆進阿魯科爾沁旗的草原深處,才知道這些"天外來客"竟是牧民們拿命跟風沙較勁換來的。
二十年前這地界可沒這么光鮮。科爾沁沙地跟條餓瘋的黃蟒似的,每年往綠油油的草場上啃進去幾十里。老牧民巴特爾蹲在沙包上直嘬牙花子:"那會兒風沙一起,沙子能把氈房門縫堵得嚴嚴實實,睜眼瞧見的不是太陽,是滿天飛的黃霧!"優(yōu)質牧草覆蓋率跌到不足一成,眼瞅著就要變成第二個塔克拉瑪干。
轉機出現(xiàn)在2008年。草原上突然冒出個頂著大鐵傘的"鋼鐵向日葵",這玩意兒轉悠起來吱呀作響,活像老式縫紉機。您猜怎么著?這鐵家伙轉一圈,百畝沙地就能喝個飽!更絕的是傘底下種的紫花苜蓿,這草可是奶牛界的"滿漢全席",蛋白質含量頂得上牛肉,偏偏又是個嬌氣的主兒——離了水就蔫頭耷腦。
"過去澆地跟給駱駝喂水似的,大水漫灌一畝地要灌500噸水。"巴特爾拍著锃亮的鐵支架直樂呵,"現(xiàn)在這鐵傘轉悠一圈,100畝地喝飽只要300噸!"節(jié)水滴灌技術把苜蓿喂得肚兒圓,畝產量從35公斤躥到1000公斤,好家伙,夠20頭奶牛敞開肚皮吃的!
您再瞅瞅這些綠圈圈,可不光是喂牛的草料場。伊利集團在這兒整的苜蓿基地,用滴灌技術把水直接喂到草根嘴里,比老法子省水六成。5.5萬畝荒沙地披上綠袍不說,連野兔子都開始在草叢里打洞了。最逗的是每產1噸苜蓿干草,就能少進口0.8噸洋草料,里外里給地球減碳320公斤,這買賣劃算!
如今站在阿魯科爾沁旗的高崗上,瞅著夕陽給鐵傘鍍金邊,水霧在陽光底下架起彩虹,突然就懂了這些綠圈圈的深意。這是牧民拿鐵鍬在沙地上寫的詩,是科技跟老天爺掰腕子贏回來的春天,更是咱中國人用腦子在干旱地界畫出的希望。等哪天衛(wèi)星再打這兒過,這些綠圈圈準保能成為地球最驕傲的勛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