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4只被譽為“水中仙子”的疣鼻天鵝在包頭市騰格淖爾濕地悠然棲息,這是包頭市首次記錄到疣鼻天鵝夏季居留;4月,赤峰市阿魯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監測到了6只“鳥中老虎”白尾海雕……
近年來,內蒙古監測到的過境候鳥種群和數量逐年增加,丹頂鶴、大鴇、獵隼等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也在上升。這得益于內蒙古良好的生態環境,得益于內蒙古日益擴張的“綠色版圖”——
2023年,內蒙古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1331萬畝,完成防沙治沙950萬畝,規模居全國首位,防沙治沙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2024年,內蒙古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3060萬畝,占全國60.5%,完成防沙治沙1954萬畝,繼續領跑全國;
2025年前5個月,內蒙古完成防沙治沙900.01萬畝。
內蒙古的“綠色版圖”越擴越大。
作為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嚴重的省區之一,內蒙古的綠,來之不易。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主持召開了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發出了堅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動員令,并親自部署了“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號角吹響,內蒙古全面打響“三北”工程攻堅戰和三大標志性戰役。
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內蒙古聚焦阻沙入黃,推動黃河兩岸620公里林草帶全線貫通。庫布其沙漠從丘陵到黃河構筑起綠化帶、淤地壩、光伏治沙帶、鎖邊林草帶“四道防線”,入黃泥沙量由每年2700萬噸降至每年400萬噸;毛烏素沙地殲滅戰全面打響,治理率達80%;烏蘭布和沙漠從黃河到沙漠邊緣建成喬木擋沙林帶、灌木阻沙林帶、灌草固沙網3道防線,有效阻止岸線流沙進入黃河;“塞外明珠”烏梁素海成功入選國家重要濕地名錄。2023年以來,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累計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4200多萬畝,防沙治沙2300多萬畝,有效保障了黃河安瀾。
“我們林場就位于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片區,2023年6月至今,我們集中殲滅5000畝沙地,累計栽植植被265萬株,林草覆蓋率由65%增長到如今的88%,建成了全國防沙治沙試點林場。”新華林場第一代拓荒者賈克明說。
在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區,內蒙古大力實施“滅黃”行動,2024年興安盟境內近6萬畝裸露沙地被全部殲滅。內蒙古與三峽集團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打造央地合作治沙新樣板,逐級簽訂責任狀加強管護,已完成生態治理9.3萬畝。2023年以來,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區累計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1900多萬畝,防沙治沙1700多萬畝,鞏固了“綠進沙退”的良好態勢。
“我們通過‘以路治沙、生物防沙、工程固沙’的防沙治沙新路徑,以路為基,把沙地切割成若干個治沙區域,阻斷沙地流動后分而治之。自2003年建成第一條穿沙公路至今,已貫通17條共計494.5公里的穿沙公路,形成‘六橫十一縱’的治沙網格體系。”赤峰市翁牛特旗林草局副局長烏華說。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區,內蒙古聚焦阻沙匯合,重點建設巴丹吉林、騰格里沙漠鎖邊林草帶,推動蒙甘、蒙寧邊界沙漠鎖邊林草帶全線貫通。2023年以來,累計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460多萬畝,防沙治沙任務340多萬畝,基本遏制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握手”態勢,沙漠南侵河西走廊態勢明顯減緩。
“為有效遏制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蔓延,阿拉善盟于2025年2月28日啟動三大沙漠林草鎖邊帶合龍攻堅戰,7月6日,這條林草鎖邊帶合龍,一條1856公里長的防沙阻沙帶把三大沙漠緊緊圍住、牢牢鎖住。”阿拉善盟林草局工程師海蓮說。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內蒙古的“綠色版圖”越擴越大,一片片黃沙被草方格鎖住,一道道綠色屏障拔地而起,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記者 張慧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