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6月22日,俄媒突然放出重磅消息:普京將于8月31日至9月3日訪華,一待就是4天。俄總統助理直言,這種時長“極為罕見”。
普京自2012年第三次當總統以來,出國訪問就沒在一個國家待過超過3天,哪怕是獨聯體兄弟國,大多也就一兩天匆匆走個過場。但這次不一樣——8月31日先去天津看上合峰會,9月2日回京談雙邊合作,9月3日還得參加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三個城市連軸轉,事兒排得密不透風。
普京(資料圖)
俄媒為啥說“罕見”?瞧瞧以往數據就明白:2018年普京訪華待了2天,2023年訪華待了3天,這次硬多出來1天。就像鄰居串門,一般坐坐就走,突然說要住上四天,那肯定是有大事要嘮。俄總統助理說得直接:“訪問期間活動多,所以行程長。”這話背后的意思很清楚:中俄要談的,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是關系長遠的大合作。
2024年,中俄做買賣做到了2400億美元,這數字啥概念?相當于每天有6.5億美元的貨在兩國之間跑。普京說了,俄羅斯要當中國“最有吸引力的經濟伙伴”。但這合作可不是光賣油氣——去年俄向中國出口的小麥漲了40%,大豆漲了35%,連冰淇淋都多賣了20%。中國的家電更厲害,去年在俄市場占有率沖到了35%,每三臺冰箱就有一臺是中國造。
更關鍵的是金融這塊。美國不是老拿美元卡人嗎?中俄現在正憋著大招:2024年,兩國貿易里用人民幣和盧布結算的比例已經到了65%,比2022年翻了一倍還多。俄央行最近還宣布,要把人民幣在外匯儲備里的占比提到20%。上個月上合組織財長會上,中俄聯合伊朗等國,力挺建立上合開發銀行,明擺著要繞開美元體系。普京說得明白:“要推動金融合作,打破單邊結算體系。”
普京(資料圖)
6月圣彼得堡經濟論壇上,普京扔出一句話:“我們不是在創造新秩序,而是在完善它。”當時臺下坐著140多個國家的代表,他這話啥意思?看看中國企業的動作就知道——辛選集團去年在泰國帶貨8.3億,今年3月韓國直播賣了10億,5月還去莫斯科紅場搞了場直播,6小時賣空1億俄羅斯特產。這種數字經濟合作,就是普京說的“完善新秩序”的一部分。
再看軍事安全這塊。雖然中俄老說“不結盟”,但行動很誠實:去年兩國軍艦在太平洋搞了聯合巡航,今年又一起在日本海搞演習。俄國防部長紹伊古上個月透露,中俄正在研發新一代反導系統,這可是能動搖美國導彈防御體系的大項目。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算了筆賬:過去五年,中俄軍事技術合作項目增長了70%,“這種深度在冷戰后前所未有”。
特朗普今年1月上臺后,跟普京打了五次電話,明擺著想學當年尼克松“聯俄制華”那套,外媒叫這“反向尼克松”戰略。但普京咋做的?2月跟中國領導人通話時,直接把話說死:“發展對華關系是俄羅斯的長遠戰略,不受外部影響。”3月俄外長拉夫羅夫更干脆:“莫斯科不會違背對中國的任何義務。”
普京(資料圖)
現在看看普京的行程表,就知道這話不是隨便說的——訪華四天里,9月3日那場抗戰勝利紀念活動最有講究。80年前,中俄(蘇)是反法西斯盟友;80年后,兩國在反對單邊霸權上立場一致。俄《觀點報》分析說,普京選在這一天出席活動,就是要向世界表明:中俄的合作,有歷史根基,更有現實需要。
上合組織最近想發個聲明譴責以色列襲擊伊朗,印度居然拒絕簽字。要知道,印度剛跟伊朗簽了全面合作協議,這時候掉鏈子,讓中俄很被動。但反過來想,這也讓中俄更清楚:在多極化的路上,必須抱得更緊。
看看美國在干啥:空襲伊朗核設施,挑動臺海局勢,在南海搞“航行自由”。這種情況下,中俄的合作就像世界的“穩定器”。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主任薩夫羅諾夫算過一筆賬:如果中俄貿易額按現在的速度增長,2028年就能突破5000億美元,“那時候,全球經濟格局可能就真的變了”。
往小了說,以后咱可能買到更多俄羅斯好東西。辛選集團已經在談引進俄羅斯野生淡水魚,說不定明年超市貨架上就能看到。往大了說,中俄合作穩了,油價、糧價就能少受美國炒作影響。去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均價,比從沙特進口的低了8%,這可都是真金白銀的實惠。
更關鍵的是,當全球都在擔心“新冷戰”時,中俄用4天的訪問告訴世界:國與國之間,除了對抗,還可以有合作;除了霸權,還可以有共贏。這或許就是普京這次訪華最深遠的意義——不是要創造一個新的對立陣營,而是要證明,多極化的世界,真的可以不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