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今天新哥在百香果園現場開播。這批果又香又甜,錯過等明年。”初冬時節,廣東梅州興寧市徑南鎮陂蓬村,“新哥聊振興”主播陳煥新以一口客家味普通話“上鏈接”,直播大屏上接連不斷彈出新評論和下單提醒。
陳煥新是陂蓬村黨支部書記,嫻熟利用網絡“帶貨”,是他最出彩的“副業”之一,百香果、絲瓜、山茶油、絲苗米……當地產什么,他就“帶”什么。而他最“出圈”的,是通過數字治理打造的“陂蓬模式”,讓一個曾經的“問題村”變身“和諧村”“智慧村”,成為“數字鄉村”新范本。
數字化的風吹進南粵鄉村,這只是一個縮影。
“網絡強村”創新實踐在廣東縣鎮村鋪開。
面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這個突出短板,廣東部署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暢通經濟循環。作為互聯網大省,如何發揮網絡作用,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新能量?一場廣泛的“網絡強村”創新實踐正在廣東縣鎮村鋪開。廣東省委網信辦統籌各方力量,推動“百千萬網紅”助力“百千萬工程”,推進數智建設“入村下田”,通過互聯網之“長”補鄉村發展之“短”。
鄉村治理“上科技”
落后的山區村是如何“煥新”的?當被問起這個問題,陳煥新用一句很潮的網絡語回答:“鄉村治理,必須‘上點科技’。”村文化廣場矗立的大石頭上,“數字鄉村智慧村”幾個大字格外醒目,“煥新”的密碼就在這幾個大字里。
陂蓬村文化廣場。
陂蓬村是典型的“山區村”。十多年前,村民大多外出“討生活”,村里沒幾條好走的路,也缺少路燈。在這樣相對閉塞的環境下,村民們遇到利益糾紛也難得到很好的處理,矛盾不時發生。
2011年,本著客家人的鄉土情結,在外經商30多年的陳煥新,回村支持家鄉建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捐資給村里安裝了129盞智能路燈,照亮了夜晚的鄉村道路。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后,陳煥新先是帶著村民流轉100多畝拋荒地,建成示范電商紅薯種植基地,后又相繼建起高山油茶、百香果等多個種植基地,成立了大陂湖農產品貿易專業合作社,還帶頭上場參與網絡直播帶貨。
直播帶貨帶火了村里的經濟,也讓陳煥新的威望更高了。村民們稱他為“叔公頭”,遇到矛盾都去找他評理止爭。“可光有我一個‘叔公頭’還不行,講理可以,講到法律我又不是內行。”陳煥新和村干部下定決心要彌補村里的“法治短板”。
2019年,一臺“法律機器人”入駐陂蓬村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咱們問問法律是哪個理。”村民老陳告訴記者,這個名為“小法通”的機器人,不管是宅基地糾紛還是家庭糾紛,都能夠直接連線其背后的法律團隊進行遠程調解。
這也是全國首個智慧村居法律服務公共平臺。幾年來,有了駐村機器人作為“外援”,村里組建由村干部、村民小組長、老黨員為骨干的“法律明白人”隊伍,把大量糾紛在村內化解,連續多年實現“矛盾不上交”。
陂蓬村以數字化賦能鄉村治理,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的生動實踐。數字治理的“陂蓬模式”入選中央和國家七部委聯合編制的《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獲評全國網信系統2022年度網絡普法優秀案例。
梅州興寧市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出村進城。
興寧市委網信辦負責同志介紹,“陂蓬模式”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拓展,當地以此為試點,建設了“互聯網+黨建信息平臺”“互聯網+農村政務平臺”“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平臺”等平臺,鄉村治理數字化的內涵更豐富了。除了梅州,“陂蓬模式”在廣東韶關、東莞、清遠、潮州等地部分鄉鎮落地,還“走”出廣東“走”進江西井岡山、湖南韶山等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