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護寶尋蹤》中,穆見輝的原型,孟經建,西北地區統治文物地下交易數十年。因為2016年一件驚天大案,才被抓。
這不是《盜墓筆記》里的虛構情節,而是公安部督辦的"7·20"系列盜掘西漢古墓葬案。
案件偵破歷時一年多,跨5省份16個市,警方專案組行程60余萬公里,一舉打掉相互交織、組織嚴密的盜掘西漢古墓葬、倒賣文物犯罪團伙10個。
挖出了眾多團伙,追回文物上千件,堪稱近年來,破獲的最大文物犯罪案件之一。
盜墓賊是如何盯上,漢武帝寵妃鉤弋夫人的陵墓,而警方又是如何層層抽絲剝繭,最終將這個龐大的盜墓網絡一網打盡,追回那些稀世珍寶的呢?
千年古墓的現代危機
2016年7月,陜西淳化縣大圪垯村的玉米地,已經長到了一人多高,但還未到豐收季節。
這本該是農閑時節,但村民們卻發現,每到深夜,總有幾個鬼鬼祟祟的身影,在玉米地里穿梭。
更奇怪的是,這些人開著一輛白色越野車,車牌號陜A**7BW,形跡十分可疑。
淳化縣公安局領導贠彥武,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警官,意識到事情不簡單。
因為這片玉米地下方,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云陵。
說到漢云陵,可能不太熟悉,但它的主人,可是大名鼎鼎的鉤弋夫人。
這位漢武帝的寵妃,不僅是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更因"握拳藏鉤"的傳說而充滿神秘色彩。
《漢書》記載,鉤弋夫人去世后被葬在云陽,漢昭帝即位后,追封她為皇太后,將其遷葬云陵。
可想而知,這樣一位重要人物的陵墓里,必定陪葬了大量珍貴文物。
警方趕到現場后,果然在玉米地里,發現了一個新挖的盜洞。
萬幸的是,這個盜洞還不深,文物尚未被盜出。
但經驗告訴警方,這絕不是普通的盜墓行為,而是一個專業盜墓團伙所為。
如果不及時制止,這座千年古墓很可能遭到嚴重破壞。
盜墓團伙的"技術流"操作
經過縝密偵查,警方鎖定了以李某為首的犯罪團伙。
這個團伙可不簡單,成員都是"業內老手",有的甚至有著十幾年的盜墓經驗。
他們裝備精良,洛陽鏟、金屬探測器等裝置一應俱全,簡直就是現實版的"摸金校尉"。
有趣的是,這個團伙內部還存在著"地域特色"。
專案組民警發現,來自陜西關中的盜墓賊習慣用鑿桿確定墓道位置;
陜北的則喜歡用炮鏟砸墓;山西的擅長用洛陽鏟探墓;而河南和甘肅的盜墓賊還會帶上篩子,因為他們那邊的墓葬里,經常會有金珠和琉璃珠。
2016年9月,警方獲得重要線索:李某的團伙,準備在西安戶縣太平國家森林公園的農家樂聚會,慶祝之前在西安灞橋薄太后墓群的"大豐收"。
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專案組立即組織20多名精干警力,由贠彥武親自帶隊,去尋找目標。
過程可謂波折,民警們在農家樂找了整整五個小時,都沒發現目標。
就在大家快要放棄時,那輛熟悉的白色越野車,突然從眼前閃過!
民警們立即跟上,最終在西安某賓館,將李某等6名主要嫌犯一舉抓獲。
文物黑市的"食物鏈"
隨著審訊的深入,一個龐大的文物犯罪網絡,逐漸浮出水面。
原來,李某只是這個鏈條中的一環,他的上線是一個綽號"四牛"的文物販子張某。
警方花了兩個月,才摸清張某的活動規律,最終在一家羊肉泡饃館將其抓獲。
據張某交代,他倒賣文物就獲利頗豐,這次案件中就獲利150萬元。
張某其實只是一個小角色,背后還有更大的買家,他的上家孟某,就是號稱西北地下文物交易的王者。
是電視劇《護寶尋蹤》中,穆見輝的原型,他不參與盜墓,主要參與交易和渠道的控制。
他把部分文物,賣給了甘肅天水張某。
這個張某可不是一般人,不僅有自己的私人博物館,還是政協委員。
警察找到張某時,他堅稱自己購買古玩時,并不知道這些東西是盜墓所得。
經過長久的心理攻勢和反復做工作,張某終于承認,知道這些是坑貨。
警方在他的博物館和西安會所里,共查獲鎏金編鐘、雙螭虎鎏金底座、黑陶俑、石磬、陶馬等珍貴文物200余件。
一下子抓到了一條大魚,但是還有大部分文物不知所蹤,它們去了哪里?
調查的線索指向,一個更神秘的人物:一個是被稱為"福建王"的專業文物販子王某。
他常年混跡于鄭州、廣州的古玩市場,警察四下鄭州,終于在賓館找到他,將正在交易的王某抓獲。
王某交代了他的上家,是已經逃往加拿大的,河南省政協委員張學溥。
這位張委員可不簡單,他名下眾多產業,年收入近千萬,還在鄭州開了家"黃淮藝術博物館"。
可惜的是,這位"儒商"最終還是選擇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尾聲
這次落網的盜墓團伙眾多,很多都交織在一起。
追回被盜文物1000余件,其中很多都是價值連城的珍品,比如青銅編鐘、漢代陶俑等。
這起案件也暴露出,田野文物保護的諸多問題。
漢云陵這樣的國家級文保單位,日常守護,竟然只靠三四個文管所工作人員。
他們要對付的是成群,擁有先進裝備的盜墓分子。
這么大的陵區,就算開車巡視一圈都要好幾個小時,更別說那些車輛難以到達的偏僻角落了。
盜墓分子正是鉆了這個空子,選擇在監管最薄弱的地方下手。
結合經驗教訓,云陵制定了新的管理制度。
作為歷史愛好者,我們深知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寶。
它們不僅具有經濟價值,更是我們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鉤弋夫人的漢云陵,薄太后墓群,這些看似遙遠的名字,其實都與我們當下的文化認同息息相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