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媒7月4日報道,最新研究表明,在如今德國境內一處湖泊旁生活的石器時代人類,曾系統性地處理動物尸體以獲取富含脂肪的營養物質,科學家稱,這本質上相當于經營了一家“脂肪工廠”,大規模地熬煮骨頭。
周三,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稱,考古學家通過對哈爾勒市以南諾伊馬克-諾德遺址出土的約12萬塊骨碎片和1.6萬件燧石工具進行分析,發現了這家“工廠”。挖掘人員還在現場發現了用火痕跡。
研究人員認為,尼安德特人——一種已知早在12.5萬年前就生活在那片區域的已滅絕人類物種,會用石錘將富含骨髓的骨頭砸成碎片,然后熬煮數小時以提取脂肪。脂肪冷卻后會浮到表面,冷卻后即可撇去。
由于這一過程涉及規劃狩獵活動、運輸和儲存超出即時食物需求的尸體,以及在專門劃定的區域提煉脂肪,因此這一發現有助于描繪出該群體的組織架構、戰略以及精湛的生存技能。
荷蘭萊頓大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教授、該研究合著者威爾·羅布羅克斯表示:“認為尼安德特人愚笨——這是又一個證明該觀點錯誤的數據點。”
近幾十年來的一系列考古發現表明,尼安德特人比最初人們對其野蠻的刻板印象要聰明得多。這些遠古人類曾遍布歐亞大陸,并在4萬年前滅絕。先前的研究發現,他們會制作紗線和膠水,在骨頭和洞穴墻壁上雕刻,還會用鷹爪組裝首飾。新研究的細節表明,尼安德特人在營養攝取方式上可能也十分老練。
蛋白質中毒的威脅
研究表明,在300年的時間里,生活在德國該遺址的尼安德特人顯然也明白他們生產的骨脂的營養價值。
少量脂肪是健康均衡飲食的必需成分。對于尼安德特人等狩獵采集者來說,這種物質更為重要,因為他們可能嚴重依賴動物性食物。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以瘦肉為主、脂肪酸不足的飲食會導致一種使人衰弱甚至有時致命的營養不良癥,患者的肝臟酶分解蛋白質和排出多余氮的能力受損。這種病癥如今被稱為蛋白質中毒,在北美早期的歐洲探險者中,它以“兔肉中毒”或“馴鹿病”而聞名。
對于尼安德特人等平均體重在50公斤至80公斤之間的狩獵采集者來說,他們每天攝入的膳食蛋白質必須不低于300克,才能避免患上這種病癥。研究顯示,這相當于約1200卡路里的熱量——遠低于每日能量需求。因此,尼安德特人可能需要從非蛋白質來源(脂肪或碳水化合物)中獲取剩余的熱量。
動物肌肉的肉塊脂肪含量極低,因此骨頭,即使動物營養不良,骨頭也含有骨髓和其他脂肪組織,就成了更為重要的資源。研究人員發現,該遺址絕大多數遺骸來自172只大型動物個體,包括馬、鹿和原牛(一種現已滅絕的大型牛科動物)。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會挑選含有最多骨髓的最長骨頭。
橡果少許,黑刺李些許
據研究作者稱,尼安德特人究竟如何處理骨頭尚不清楚。羅布羅克斯表示,這些遠古人類可能會用樺樹皮、動物皮或其他身體部位(如胃內壁)制作容器或罐子,往里面裝滿水,然后掛在火上煮。
雷丁大學動物考古學高級研究員、該研究合著者杰夫·史密斯提出,尼安德特人可能會將他們生產的脂肪當作“油膩肉湯”來食用,為了增添風味和營養價值,他們可能還會往肉湯里添加植物。他指出,挖掘過程中還發現了榛子、橡果和黑刺李的燒焦遺骸。
史密斯說:“這些尼安德特人并非只是簡單維持生計的狩獵采集者,他們是能夠高瞻遠矚、組織復雜任務,并從環境中榨取每一卡路里熱量的規劃大師。”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和法國圖盧茲保羅·薩巴蒂爾大學的考古學家盧多維克·斯利馬克未參與這項研究,他認為這些發現“令人興奮”。
斯利馬克著有《最后的尼安德特人》一書,他說:“這些發現終于為我們長期以來一直懷疑的許多事情提供了明確的考古學證據:尼安德特人不僅珍視骨頭中的脂質,還制定了特定策略來提取和加工它們。這與更廣泛的考古記錄高度吻合,該記錄顯示尼安德特人是技藝高超的大型獵物狩獵者,具有敏銳的生態適應能力。”
俄亥俄州凱尼恩學院人類學教授布魯斯·哈迪表示,諾伊馬克-諾德遺址是“這一石器時代時期骨脂提煉的最佳例證”。哈迪說:“諾伊馬克-諾德遺址呈現的證據組合令人印象深刻。它很可能代表了尼安德特人提煉骨脂的‘冒煙的槍’或‘燉煮的骨頭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