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至7月6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北京市文物局主辦,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美國田野考古研究院、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管理處承辦的“2025年琉璃河遺址國際田野考古學校”,在琉璃河考古工作站舉辦。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密歇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弗吉尼亞聯邦大學、西雅圖太平洋大學的5名國際學生,在專業教師與琉璃河考古隊指導下,開展為期四周的考古研習。
研習期間,每位同學都需要完成一個墓葬的發掘、記錄與樣品采集工作,包括勘探、發掘、找邊、刮面、采集遺物、測量、繪圖、照相、記錄和資料數據庫以及各種現代儀器的使用。
安妮娜是琉璃河遺址國際田野考古學校指導教師,今年是她第二次擔任指導教師。與去年相比,今年考古學校在課程設置和研習內容方面都有升級。“今年考古班設計了田野實踐、學術研修、文化考察三大模塊,而且還針對去年同學們的反饋進行優化,增加了考古記錄方面的課程,教學內容覆蓋考古發掘的全流程”。
在研習中,田野實踐是占比最大的部分。中外之間在考古發掘體系方面是有一些不同的,但在安妮娜看來,這并沒有對教學產生太大影響,“外國學生來到琉璃河遺址學習,操作方面可能和他之前受到的訓練是不一樣的,但通過這段時間的實踐,他們也適應了中國傳統考古的方法”。以測繪技術為例,目前我國考古測繪普遍采用的是RTK和全站儀等先進信息化設備,但在測繪培訓中,安妮娜要求學生們學習傳統繪圖方式,“就算有了現代技術的輔助,老傳統也不能忘”。
本次考古學校還安排了豐富的研學活動,學生們來到周口店遺址、云居寺遺址、首都博物館等,親身感受北京50多萬年的人類生活史、1萬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看到自己發掘現場相關的文物陳列在首都博物館里,學生們感到特別親切。通過豐富的展品和翔實的資料,他們了解到了北京歷史發展的鏈條,深刻理解了北京何以為都的淵源。
教學過程中,交流研討與成果匯報環節貫穿始終。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與學生,圍繞田野實踐心得、理論感悟、考察發現進行充分分享,實現了跨文化語境下的教學相長與思想碰撞。據悉,琉璃河遺址國際田野考古學校已連續舉辦兩屆,未來將繼續以考古為媒,深化國際交流,讓這一“北京城之源”持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考古、感知中華文明。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曉萌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