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寧愿送外賣也不去工廠擰螺絲?”
最近刷到某制造業老板在短視頻平臺的吐槽,評論區炸了鍋。月薪 2 萬招不到熟練技工,辦公室文員崗卻有百人競爭,這種魔幻現實每天都在招聘市場上演。
當我們把鏡頭拉近,會發現這場 “用工荒” 與 “就業難” 的矛盾大戲背后,藏著一個扎心真相:不是工作少了,而是我們的教育,親手培養出了一批 “看不上螺絲的年輕人”。
一、“農民” 成罵人話,教育正在制造職業歧視鏈
“再不好好學習,以后只能回家種地!” 這句話,90 后 00 后應該都不陌生。記得去年刷到山西一位網友的吐槽,初中時被省城同學一句 “你就是個農民家的孩子” 氣得整夜睡不著。當時覺得是校園霸凌,現在細想,這不就是社會對職業的偏見縮影嗎?當 “農民” 從職業稱謂變成侮辱性詞匯,當 “去工廠” 被等同于 “沒出息”,這種畸形認知早已滲透進家庭教育的毛細血管。
在山東某縣城中學,我采訪過一位初三班主任。他苦笑說,每次開家長會,家長們最關心的永遠是 “孩子能不能考上本科”,從沒聽過有人問 “孩子適合學什么技術”。更諷刺的是,隔壁職業高中的老師透露,他們學校數控專業的學生還沒畢業就被企業搶光,月薪起步 8000,但家長們寧愿孩子讀個民辦三本,背負每年幾萬的學費,也不愿把孩子送進職校。
這種 “唯學歷論” 的教育觀,正在制造嚴重的認知錯位。某汽車制造企業 HR 給我看了組數據:他們招的高級焊工月薪 1.5 萬起步,還配單間宿舍,但應屆生投遞簡歷的不足 10%;相反,行政文員崗月薪 5000,卻收到 200 多份簡歷。就像網友調侃的:“年輕人不是吃不了苦,是吃不了‘沒面子’的苦。”
二、用工荒 vs 就業難:教育與市場的 “雞同鴨講”
在長三角某制造業基地,我親眼見識了什么叫 “冰火兩重天”。一邊是工廠門口掛著 “急招數控車工,月薪 1.2 萬起” 的橫幅無人問津,另一邊是人才市場里,年輕人排著長隊投遞新媒體運營、行政助理這類崗位,哪怕工資只有 4000 塊。某機械加工企業的老師傅搖頭嘆氣:“現在的大學生,連最基礎的零件測繪都不會,還不如職校剛畢業的孩子。”
這種供需錯位的根源,在于教育與市場的脫節。一位資深職業規劃師給我算了筆賬:我國每年培養的機械制造類專業畢業生約 30 萬,但市場缺口高達 80 萬;護理專業畢業生 50 萬,而養老護理行業缺口超 500 萬。更魔幻的是,即便進入職校,很多學生也在 “身在曹營心在漢”。某職校汽修專業的學生私下說:“我爸媽覺得學技術丟人,非要我考專升本,畢業后考公務員。”
這種觀念的代際沖突,在網上也引發熱議。有網友分享真實經歷:“我爸聽說我在汽修廠當技術主管,月薪 2 萬多,氣得半年沒和我說話,直到看到我全款買了房,才勉強認可。” 當社會把 “坐辦公室”“穿正裝” 作為成功的唯一標準,那些真正創造價值的技術崗位,反而成了無人問津的 “冷板凳”。
三、破局之路:從職業偏見中突圍
要打破這種困局,或許需要一場自下而上的觀念革命。在德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平起平坐,職校畢業生和大學生享有同等社會地位;在日本,高級技術工人被尊稱為 “人間國寶”,退休后能享受特殊津貼。反觀我們,當 “小鎮做題家” 成為貶義詞,當 “考公上岸” 被捧上神壇,教育的本質早已偏離軌道。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改變正在發生。浙江某職校與企業合作開設 “訂單班”,學生還沒畢業就被預定一空;深圳推出 “工匠人才” 評選,高級技工可享受住房補貼、子女入學等政策優惠。這些舉措,正在慢慢撕開職業偏見的口子。
正如三農專家溫鐵軍所說:“沒有農民種地,再有錢的人也得餓死。”
每個職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當我們的教育不再把職業分三六九等,當家長不再用 “沒出息” 定義技術崗位,當社會給予每個勞動者應有的尊重,這場 “虛假就業危機” 才會真正化解。
下一次,當你聽到 “不好好學習就去當科學家” 這樣的話時,或許該感到欣慰 —— 因為這意味著,我們離職業平等的那天,又近了一步。畢竟,擰螺絲的手,同樣能托起中國制造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