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梁山上最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高人,那非公孫勝莫屬。這位道爺本事可不小,人家正經有法號的,叫“一清先生”。
按照書里寫的,他師從神仙一樣的羅真人,學了一身呼風喚雨、騰云駕霧的真本事。
他第一次出現在故事里,是和晁蓋、吳用、劉唐他們幾個一起“七星聚義”,謀劃著去搶大名府梁中書送給他岳父蔡京的生辰綱。那趟活兒干成了,大家一夜暴富,但捅了大簍子,被官府追得沒處跑,最后就一起上了梁山。
梁山的頭一把交椅,原來是托塔天王晁蓋坐著的。公孫勝在這伙人里面,地位非常高,排第四位,上應“天閑星”。
他這本事,可不是花架子。
后來梁山人馬去攻打高唐州,遇到那個妖道高廉放妖法害人,把梁山好漢們整得夠嗆,就是公孫勝再次出山,才把高廉給收拾了。
還有對付那個會法術的喬道清、包道乙什么的,都得靠公孫道長出手。可以說在梁山泊早期打天下的時候,公孫勝絕對是核心武力之一,是隊伍里的“核武器”。
他和晁蓋、吳用他們幾個,算是最早上山的一撥元老。
實際上我認為,他是整個梁山集團最聰明的人,為什么這么說呢?且往下看。
江州城里的微妙變化
隨著梁山事業越做越大,名氣越來越響,各路好漢都來投奔。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當時正在江州服刑的宋江給救上了山。
宋江名頭很大,江湖上都叫他“及時雨”,待人處事有一套,很快就在兄弟們中樹立了威信。
后來晁蓋在攻打曾頭市時不幸被暗箭射死,宋江自然而然就成了梁山的新老大。
表面上看,梁山上下一團和氣,大家都聽宋大哥的招呼。作為元老級別的人物,公孫勝也是給足了宋江面子,該出力出力,該幫忙幫忙。
尤其是在后來梁山軍攻打大名府解救盧俊義那會兒,公孫勝還使出看家本領“五雷天罡正法”,打破了大名府的堅固防御,立了大功。 他對外的姿態,對宋江那也是一副“宋大哥說啥就是啥”的態度。但是,這表面的恭順底下,是不是藏著點別的想法,那就值得琢磨了。
有心思細的人也許能看出來一點苗頭。
比如在江州劫法場救宋江那次,按說公孫勝那么厲害的道法,真要動手,場面肯定一邊倒。
可奇怪的是,在那場生死營救的關鍵戰斗中,有記載公孫勝使出厲害法術的記錄嗎?似乎沒有。他跟著大隊人馬沖殺是有的,但他那身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大本事,好像被“雪藏”了。
這個細節,是公孫勝無心為之,還是他內心有某種保留?
高唐州歸去的第一次試探
宋江當了頭把交椅后,梁山的主要任務就是不斷打仗,壯大隊伍。這期間有一場硬仗就是攻打高唐州。
高唐州的知府高廉,本事很大,也會妖法,把梁山軍打得灰頭土臉。這時候宋江他們沒辦法,只能又去求公孫勝下山幫忙。
公孫勝呢,二話沒說,幫梁山破了高廉的法術,打下了高唐州。可仗一打完,就在宋江準備帶著兄弟們風風光光回梁山的時候,公孫勝卻對宋江說了一段話。
他說什么?他說,離開師父羅真人時間太久了,心里特別掛念老母親,他想請個假,回薊州老家看望老母親,然后再回山寨。
這理由聽著很正當吧?畢竟孝道在那時候是大事。宋江聽了,雖然有點意外(剛打完仗正是用人之際),但也不好阻攔,因為理由光明正大。于是,宋江對公孫勝說:這是正事,先生快去快回。
誰也沒想到,公孫勝這一走,就好長時間沒見回來。宋江開始還挺淡定,后來左等右等不見人影,覺得有點不對頭了。
他趕緊派了戴宗和李逵去薊州二仙山,想問問情況,順便催催公孫道長。
結果戴宗、李逵到了地頭,費了好大勁,連哄帶嚇唬,才算在羅真人的默許下,把公孫勝再次請回了梁山。
表面上看,好像公孫道長真是回家看老娘忘了時間,被催著就回來了。但仔細想想,他這次主動離開,是不是在心里頭,對梁山的走向或者對宋江本人,已經產生了一絲絲猶豫或者保留?是不是想借這個機會暫時脫離一下?
識破征途,決然離去
公孫勝被請回來后,依舊在宋江手下效力,跟著梁山大軍南征北戰,破童貫、打高俅,大聚義時排座次排在了第四位,地位顯赫。可真正關鍵的時刻出現在后來。
宋江帶著全伙人馬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招安以后,朝廷就開始派他們這支隊伍去干最苦最危險的活,四處征討反叛。前面征大遼、打田虎、滅王慶,雖然辛苦,但好歹損失不大,兄弟們都還在一起。等到要去打方臘之前,氣氛就不對了。
方臘在江南擁兵百萬,實力強大,這明顯是一場硬碰硬、九死一生的惡戰。而且之前打遼國和田虎時軍力還比較完整,這次就不同了。就在宋江準備帶軍南下征方臘的節骨眼上,公孫勝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決定!
他直接走到宋江面前說:不是小弟我要臨陣脫逃,這次不一樣。當初下山時,我師父羅真人就囑咐過我,叫我別太貪戀功名富貴,等兄弟們在朝廷大事上(征討)有了歸宿,我就該回去繼續修行了。
現在大遼平了,田虎、王慶都掃清了,事情差不多完成了,我得信守對老師的承諾,請哥哥允許我回薊州,侍奉老母親,繼續修行道法。
以后要是哥哥你們征討王慶啥的還用得著我,說不定我還會回來效力。這話說得非常正式,也搬出了師父的叮囑做擋箭牌。
宋江一聽,心里面是一萬個不愿意放他走。這時候放走公孫勝,等于砍了隊伍的一條胳膊啊!
但是,公孫勝這話說得滴水不漏:一是尊重師命,二是要奉養老母,三是以后有機會還可能回來。
理由堂堂正正,又是在大軍開拔之前的關鍵時刻提出來。宋江縱有一肚子想法,也實在找不到硬攔下的理由。
他明白,公孫勝心意已決。于是,宋江只能“灑淚”告別公孫勝。就這樣,在一百零八將踏上最慘烈的征程之前,公孫勝選擇了離開。他沒有回頭。
獨善其身的圓滿結局
公孫勝這一走,就真的再也沒有回頭。他遵守了對師父的承諾,回到了薊州老家。
他的老母親應該還在世,他就陪著母親安度晚年,自己則深入簡出,專心修道,過起了閑云野鶴、自由自在的神仙日子。
而梁山其他那些兄弟們呢?命運就殘酷得多了。征方臘一戰,梁山軍損失極其慘重,死了超過三分之二的兄弟!像秦明、董平、張清、劉唐、史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最后三個只剩小七)、雷橫、李忠、石秀、孫二娘……數都數不過來的好漢,都死在了江南戰場。
武松斷臂,魯智深坐化,李俊帶著童威、童猛遠走海外。
就連最后活下來封了官的林沖、楊志他們,后來也是病死或者被朝廷毒酒害死。花和尚、武行者最終遁入空門也算幸事。宋江、盧俊義這些大頭領更是沒有好下場。
再看公孫勝,他早早抽身,遠離了那片血腥的修羅場,自然也避開了所有兄弟的悲慘結局。
《水滸傳》最后交代他的結局只有一句話:“公孫勝回薊州出家,奉養老母,以終天年。”沒有說具體他活了多久,但一個“以終天年”說明他最后是老死的,走得安安靜靜、平平穩穩。后來北宋朝廷也徹底敗亡在靖康之恥中。
公孫勝這個結局,在所有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里面,幾乎是最平靜、最安穩、最圓滿的一個。
他沒有像李俊那樣遠遁異國他鄉,也沒有像燕青那樣隱姓埋名獨自漂泊。他就回到了故鄉,守在老母親身邊,做他喜歡的修行者,壽終正寢。
回看他最后的離開,表面上是“奉師命,歸養母”,實際上,在那句理由之下,隱藏著的是他對宋江領導的梁山路線的深深失望或者說不認同,更是對即將到來的大禍難的一種清醒洞察。
他不是臨陣退縮,而是早就看透了結局。他用一個堂皇的借口,在最關鍵的時刻,選擇了保全自己,擁抱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