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我前往鞏義。踏入鞏義,康百萬莊園的繁華熱鬧與杜甫陵園的清冷孤寂形成鮮明對比。作為一名略有文人情懷之人,目睹此景,心中不禁泛起絲絲不快,仿若有一種“物傷其類”般的隱痛。
杜甫是何許人也?他乃唐代的偉大詩人,聲名遠揚,可謂婦孺皆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當我們仰望歷史的浩瀚星空,杜甫無疑是其中一顆璀璨耀眼的星辰。而康百萬,堪稱“財神爺”一般的存在,其財富之巨,隨意一根汗毛,都比普通百姓的腰還粗,是物質文明的典型代表。至于杜甫,我在初中時就學習了他的《石壕吏》,時至今日,仍能倒背如流。高中語文課本中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更是喜愛有加,詩中的每一句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間。
君子能夠安守窮困,文人大多亦是如此。“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此句精準地道出了李白與杜甫兩位偉大詩人生活境況的窘迫。然而,即便物質條件困厄,卻絲毫無法掩蓋李杜二人身上那萬丈光芒。在我看來,李白與杜甫無疑是精神文明領域的杰出代表。物質與精神,究竟孰重孰輕?不同生活層次的人,給出的答案或許會截然不同。
康百萬莊園與杜甫陵園,皆坐落于鞏義市康店鎮。康店鎮因康家而聲名遠播,鎮內有康百萬大橋。至于鎮中是否還有其他以“康百萬”命名的地物,我并不清楚,也不敢隨意斷言。正所謂人因地而富,地因人而名,康家的名氣確實響亮。
當我踏入康百萬莊園,心中不禁思緒萬千。 康百萬莊園,背倚邙山,面臨洛水,宅院呈“金龜探水”之勢:臨水修筑碼頭,依山開鑿窯洞,地面建造樓房,據險構筑寨墻。青磚黛瓦,于山河之間增添了一抹凝重的灰色風景線。莊園內的建筑,一座座、一棟棟,墻壁筆挺,檐角齊整,道路縱橫交錯,院落相連相通,氣勢恢宏且錯落有致。莊園分為寨上主宅區、棧房區、南大院、祠堂區、作坊區,占地240余畝,建筑面積64300平方米,共有33個院落、53座樓房、571間房屋與73孔窯洞。盡管規模不及山西的王家大院,但其所呈現出的商業帝國風貌,仍令人大開眼界。
鞏義地處丘陵地帶,溝壑交錯縱橫,土地頗為瘠薄,且干旱少雨,這樣的自然條件,對于農業發展而言,并非沃土。在此情境下,單純依靠種地實現發家致富,實屬不易。盡管天時與地利皆不盡如人意,然而,便利的水陸交通,卻為當地民眾開啟了一扇生存的希望之門。
康家之中不乏商業奇才,他們巧妙借助洛、黃、運、沂、涇、渭六條河流的航運之便,搭配洛陽與西安兩京之間成熟的陸路運輸網絡,大力開展商業活動。不僅買田置地,進行連鎖經營,使得棧房遍布豫、魯、陜等地,更將生意拓展至廣州,甚至遠達日本東京。在鼎盛時期,康家坐擁良田兩千余頃,財富難以計數,成為百姓眼中富可敵國的“陶朱公”。“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行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便是對其輝煌盛況的真實寫照。
“豫商家園”里的“財神爺”,著實令人艷羨,引得人們津津樂道。鞏義的老百姓常說:“黃河水有干涸之時,可康家的財富卻永不會枯竭。”“船行六河,租耕三省”,康家的昌盛由此可見一斑。大院的賬房里,有一把“長久算賬”,長度達9.99米,進位數甚至標記到億,足見康家絕非普通的百萬富翁,而是名副其實的億萬富豪。“真是富可敵國!連皇帝都來題字。”
有人在康熙御筆前留影時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金庫的地下室中,架子上銀子白花花,金子黃澄澄,箱內堆滿了珠寶玉器,明晃晃一片,還有一摞摞花花綠綠的銀票。一位游客在金柜前拍照,金光映照在他的臉上,滿足之情溢于言表:“我要是有這么多錢,先在北京買個四合院,孩子的彩禮,眼睛都不眨,直接甩出一百萬!”游客們熙熙攘攘,不少人都在探尋康家成為富甲天下的秘密。
康百萬究竟是何許人也?實際上,康百萬并非指某一位特定的個體,而是自明清起,對以康應勉為首的康氏家族的統稱。康氏家族自六世祖康紹康起,直至十八世康庭蘭,時間跨度涵蓋了明、清以及民國這三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家族傳承綿延十三代,歷經歲月長達四百余年。
人們常言“無商不奸”。這里的“奸”,代表著欺詐失信、投機鉆營、瞞天過海、以次充好,乃至連哄帶騙的惡劣行徑。放眼當下,奸商現象屢見不鮮:有號稱包治百病的所謂圣丹妙藥;有用以次充好手段售賣的黑心棉;有以假亂真的假酒、假食品;有人費盡心思炮制注水肉、注水雞;有人絞盡腦汁借助網絡實施詐騙;甚至有人公然鋌而走險制假販假…… 然而,奸商即便能得逞一時,最終也只會換來嚴厲的懲罰,落得身敗名裂、鋃鐺入獄的下場。正所謂大德創大業,小德成小業,無德之人即便“成功”也難以長久,畢竟“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
康家經商注重什么?莊園里的對聯給出了答案。商道無形,實則商道即人道;商品有形,本質商品即人品。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誠則信,信則交,交則活,活則生財。由此可見,康家倡導先做人,后經商。先做堂堂正正、認認真真之人,再行經商之事。經商有道,堅守“誠信至上,公正公平”。唯有大道至上,方能贏得人心,得人心者方可獲得財富。康家商道,愿天下經商者皆能得之、悟之、學之。
“富不過三代“,人們對富人既嫉妒又害怕,希冀社會財富大流動大跳蕩,有朝一日,財富流進自己家里。但也反映出富裕之家,子弟因富而淫逸,淫逸而不去奮斗,從而失去生活的目標和能力,死于安樂,死于安樂啊!錢多人傻,敗家是必然的。“處事無他莫當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康家注重家風,重視教育,培育子孫做事仁義,與人為善,克慎留余,啟智開慧,只有義利并舉,才能行穩致遠,因而康家輩出大膽開拓,又善于捕捉商機,善于積累和分配之能士,終成四百余年富甲中原的豫商。
康百萬莊園,絕非僅有生意之道與商海秘笈,其中亦蘊含著禮樂詩書、家族倫常。我駐足于“留余”匾前,此匾諄諄告誡后世子孫,為人處世當留有余地,切忌自滿,懂得退讓,秉持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理念,做到取舍有度、取財有道。但愿那些唯利是圖之人見之能平息貪念,錙銖必較者觀之能有所領悟。
康家龐大的商業體系,離不開棧房與相公制。棧房,恰似如今分布于各地的連鎖店,獨立核算盈虧。若將康家商業運作視作一家公司,每位康百萬便是公司董事長,而選拔出的能者組成的“四老相公、八大相公、三十二個小相公”,無疑是總經理、部門經理與分公司經理。諸位相公各司其職、各展其才,各地相公以點帶面,使生意蓬勃發展。相公們還需定期向康家主子述職,分析經營狀況,提供決策思路。康百萬有勇有謀,相公們勤勉能干,財富自然如三江水般滾滾而來,勢不可擋。
園里人流如織,往來穿梭于各處。跨過高高的門檻,步入面闊三間的過廳,但見高椅楠床羅列,俏紗紅帳搖曳,精雕細琢之美令人目不暇接……往昔的繁華,仿若近在眼前。求財求富,本是人們心中美好的愿景,然而富貴又怎能急切追逐?我并無絲毫商業頭腦,財富與我似無緣分。但即便如此,處世之時保持清醒,依舊十分必要。
一路東奔西走、南來北往,不知不覺間已游歷了將近三個小時。步出康百萬莊園的大門,不經意間瞥見路牌指示,前往杜甫陵園僅有幾公里之遙。驅車前行,道路持續上坡,不多時便抵達目的地。陵園門前停放著三輛轎車,四周靜謐無聲。我懷著幾分忐忑踏入大門,朝門衛室望去,門衛神色平靜,似乎無需門票便可徑直進入。園內寂靜清幽,唯有幾聲鳥鳴婉轉傳來。園子正中坐落著一座殿堂,堂前廣場上,杜甫的塑像高高矗立,潔白純凈。這或許是暮年的杜甫,身形微駝,面容滿是凄苦之色,仿佛正帶著一生的疾苦與愁緒,緩緩朝我們走來。
斜陽映照之處,一道落寞的身影長長地拖在地上。身后那座殿堂,或許便是尚未裝修的杜甫紀念館。殿堂之內,建材堆積,顯得空空蕩蕩。殿后有三個墓丘,一大兩小,皆立有墓碑。它們分別是杜甫墓,以及杜甫之子宗文、宗武之墓,墓身皆由磚壁環繞,上面青草萋萋,還植有蒼松翠柏。
我在杜甫墓前,遠遠地稽首致敬,生怕驚擾了詩圣穿越千年的靈魂。
走過詩圣碑林,待出大門時,我估算了一下,整個過程用時不過三十分鐘,遇見的游客也僅有二十人左右。去年,我曾去過杜甫故里,那里稱得上是原生態居所,留存下來的,只有杜甫出生的寒窯。 百萬莊園的繁華與杜甫陵園的沉寂,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人不僅要活在當下,更需心懷詩與遠方。
歷史必將向未來昭示:物質層面的事物,往往如過眼云煙,轉瞬即逝,難以長久留存;而精神的力量,卻能跨越時空界限,歷久彌新,永遠閃耀著熠熠光輝。唯有精神,方能在歲月長河中屹立不倒,成為人類永恒的財富。
作者簡介:翟柏坡,微信名般若,洛寧縣第二實驗中學教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思客》簽約作者。百余篇作品見于《奔流》《牡丹》《洛陽日報》和微信平臺,文集《我愛我土》由中國文化出版社推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