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醫(yī)生說您不能久站。”護士攙著毛主席的胳膊,卻被輕輕推開。1972年1月10日正午的寒風(fēng)中,中南海菊香書屋里彌漫著消毒水與中藥的苦澀。毛澤東望著鏡中浮腫的腳踝,彎腰套上特制布鞋時,手指在鞋面上頓了半晌:“陳毅的追悼會,我非去不可。”這個決定讓在場所有人怔住——自從兩年前確診“運動神經(jīng)元病”,他已經(jīng)整整九個月沒有公開露面。
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松柏枝上還掛著殘雪,陳毅夫人張茜見到毛澤東從車上顫巍巍走下的瞬間,眼淚奪眶而出:“主席您不該來的!”毛澤東接過她遞來的黑紗別在胸前,望著花圈叢中“陳毅同志永垂不朽”的挽聯(lián),突然提高聲調(diào):“陳毅同志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好戰(zhàn)士!”這句話如同驚雷,將在場百余名干部的目光都吸引過來。誰都知道,就在三天前,追悼會原本擬定的悼詞里還有“功過并存”的評價,是毛澤東用紅鉛筆重重劃去了這四個字。
這并非毛澤東第一次為戰(zhàn)友正名。二十二年前的中南海懷仁堂,他在任弼時靈前駐足良久。1950年10月28日的晨霧里,46歲的任弼時躺在覆蓋著黨旗的棺槨中,面容安詳?shù)梅路鹬皇撬恕!耙尯⒆觽冇涀。泵珴蓶|轉(zhuǎn)頭對任弼時長子任遠(yuǎn)征說:“你們的父親是用生命在建設(shè)新中國。”這位在七大后被稱為“黨的駱駝”的湖南同鄉(xiāng),在去世前三天還強撐著參加國慶閱兵,最終倒在工作臺前時,案頭擺著尚未完成的《土地改革法》修訂稿。
有意思的是,在三位獲得毛澤東親臨悼念的革命者中,羅榮桓與他的淵源最為特殊。1963年12月16日,當(dāng)毛澤東在羅榮桓遺體前三鞠躬時,工作人員注意到他的淚水浸濕了前襟。這個細(xì)節(jié)在中央警衛(wèi)局的值班日志里被鄭重記錄。井岡山時期,正是羅榮桓帶著農(nóng)民自衛(wèi)軍夜行八十里,將毛澤東從叛徒出賣的險境中救出。建國后每次見面,毛澤東總愛用濃重的湘潭口音喚他“羅長子”,而羅榮桓直到臨終前,仍堅持每月親自向主席匯報軍隊思想工作。
不得不提的是,毛澤東選擇親臨的這三場葬禮,恰似新中國歷史的三個坐標(biāo)。任弼時代表著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的艱難歲月,羅榮桓象征著軍事現(xiàn)代化的開端,陳毅則見證了外交破冰的關(guān)鍵時刻。1972年那個冬日下午,當(dāng)毛澤東握著西哈努克親王的手說“陳毅同志為亞非拉團結(jié)立了大功”時,八寶山的梧桐樹上恰好落下一片枯葉,輕輕覆在陳毅的黨旗上。
醫(yī)療組的回憶錄里記載著耐人尋味的細(xì)節(jié):參加完陳毅追悼會后,毛澤東破天荒地讓秘書找來《楚辭》。當(dāng)讀到“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時,他用指甲在“毅”字上反復(fù)摩挲。或許在這位詩人的革命家心中,真正的同志情誼從不需要繁復(fù)的儀式,正如他晚年對身邊工作人員說的那句:“活著的戰(zhàn)友比墓碑上的金字更珍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