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勝利,看似順理成章,其實背后是體系與個人較量的復雜博弈。
回頭看這次薩格勒布常規挑戰賽,中國乒乓球隊幾位年輕選手打進最后決賽,這種場面對于國人來說已經不新鮮了。但說實話,常規比賽中“國乒選手沖進決賽這事,哪怕成績再亮眼,大家的情緒也很難被輕易調動起來。畢竟,從小到大,無論電視還是手機,國乒的“霸主地位總是被反復提及,似乎只要正常發揮,冠軍就該屬于中國隊。但真要說,這種“理所當然的勝利,真的沒有什么需要警惕的嗎?
我們不妨先講講陳垣宇這一路。賽場上的對手,安宰賢也好,張本智和也罷,說到底,都不是第一次和中國選手過招。其實,外界對他們的打法早有剖析,甚至連對方教練組的備戰習慣都摸得門清。這種情況下,贏下來,是實力,更是體系的支撐。可說到底,每一次交手,都是對年輕球員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再次考驗。尤其陳垣宇,已經不是那個需要“黑馬標簽的新人了。外界的期望變了,壓力也變了。打得順風順水固然好,但遇到對方“死掐你短板時,靠體系未必管用,終究得靠個人下場扛。
女單這邊,石洵瑤、劉煒珊的比賽同樣值得琢磨。坦白說,國乒隊內的競爭比賽場外還要激烈一倍。石洵瑤能在關鍵分上頂住壓力,說明她心理素質不差,但也暴露出年輕球員在臨場處理復雜局勢時有些猶豫。劉煒珊惜敗,技戰術固然有原因,但更深一層,是她和對手的適應速度、臨界點上心態起伏。實事求是講,這種比賽結果,既有個人短板,也有體系培養方式的影子。畢竟,中國乒乓已經很多年沒遇到真正意義上的“絕對對手,容易在細節上掉以輕心。
說到底,我們喜愛國乒,但也不能覺得“贏是天經地義。陳垣宇再進決賽,固然值得肯定,可真正值得追問的是:體系之外,個人能不能在關鍵時刻給出意外之喜?反過來說,張本智和這樣的對手,其實正是逼著中國球員不斷成長的那類人。贏他一場兩場不稀奇,能持續壓制、能在不同環境下都保持優勢,才是體系真正的底氣。誰都知道,乒乓球的世界格局在慢慢變化,以往的絕對優勢正在被對手一點點蠶食。假如我們還沉浸在“冠軍非我莫屬的幻覺里,那才是真的危險。
所以,支持誰、肯定誰,并不難,但有些底線不能亂。國乒的體系確實值得驕傲,但如果這份驕傲變成了松懈甚至傲慢,那就不再是健康的自信。相反,每一場比賽、每一次勝負,都應當成為體系自我反思、個人自我突破的機會。畢竟,規矩不能亂,尊重對手、尊重自身成長,是中國體育贏得尊重的根本。
最后想提醒一句:競技體育講究公平,也講究傳承。成績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管外界如何評價,國乒自己的內在秩序和危機意識,不能丟。這才是中國乒乓走得長遠的根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