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焦點訪談》6月27日報道,投資規模達24.43億元的湖南張家界大庸古城自2021年6月試營業以來持續虧損,現在已經瀕臨破產,唯一經營性盈利項目是停車場。
諷刺的是,這一項目不僅是張家界市十大重點產業項目和重點工程,還是湖南省重點建設項目和重大產業建設項目。在預想中,古城建成后預計每年實現營收近5億元,每年能實現凈利潤近2億元。
以為“穩賺不賠”,最后卻虧得底兒掉,問題在哪兒?
這個道理,其實游客都知道。走在全國任意一個古鎮的街上,都是三步一家銀飾店,十步一家旅拍店,“我在xxx很想你”的路牌舉目皆是,文創店里賣的小商品都是義烏制造,在淘寶買更便宜還包郵,那我為啥要在這個古鎮當大冤種?
有行業研究者認為,我國古鎮旅游已陷入“千鎮一面”的同質化困境:空間形態模板化、商業生態低端化、文化體驗淺表化,導致游客審美疲勞、復游率低。如果說早期的古鎮還能吃到旅游需求大量釋放所帶來的紅利,那么現在各地重復建設的古鎮早已成了一種供過于求的文旅產品。像大庸古鎮這樣沒有獨特標簽、沒有獨特業態的古鎮,自然就會面臨被市場出清的局面,這純屬活該。
游客都知道的道理,為什么當地的項目開發者、運營者不知道?在這期《焦點訪談》中,項目負責人承認有跟風心理,看人家古城古鎮搞得好,總認為自己造一個出來也能運營得好,對市場的預判有一定的主觀性。事前對市場研究不足,對產品如何打造,業態如何布局,功能如何配套,運營怎么開展,品牌如何塑造研究得不夠,一些項目內容邊建邊改、停停改改、反復多次,項目建成后還有很多項目內容縮水或沒有落地。其實說明運營者還是有僥幸心理,生怕錯過“風口”,最后卻踏入了大坑。
跟風建設、倉促上馬、投資金額高、發展效益差……這些現象,是“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的通病。這些無效投資、失敗投資,浪費的是寶貴的財力物力,透支的是市場的信任和口碑,代價沉重、教訓深刻。
總想搞個大項目、搞出大動靜,總想一鳴驚人、一口吃個胖子,但是卻不能沉下心去調研市場需求、盤點資源家底、做好可行論證,罔顧市場規律,當然會在市場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實質上,這就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亂作為”,是政績觀出了問題。這就要堅持“投資必問效,問效必問責”,用有力的制度管住“看得見的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真正落到實處,為盲目“造鎮”的沖動潑一盆冷水。特別是項目建設背后的違規甚至違紀違法問題,更不能放過。就是要“誰造鎮,誰負責”。
富有地方特色、能展現地方文化的高質量旅游產品,絕不是通過低成本的復制、模仿能形成的,也絕不是大干快上所能孕育的。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重在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更加獨特的體驗,重在為游客創造更豐富的精神文化價值。把市場規律、游客需求擺在前面,開發更多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文旅項目,才能做好走出“同質化”困境、走好“差異化”路線這道文旅行業繞不開的思考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