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和歐盟的貿易關系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在最近,歐盟以我國市場非開放性為由,宣布禁止中企參與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歐盟醫療器材采購招標,這是繼新能源汽車之后,中歐貿易摩擦的最新升級。
根據法新社的報道,該禁令涉及從醫用口罩到X光機等各種類型的醫療用品,而歐盟目前醫療用品市場的總規模高達1500億歐元。
歐盟貿易專員馬羅斯·謝夫喬維奇說:“我們采取這些措施的目的是為歐盟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我們將繼續致力于與中方對話,以解決這些問題。”
中歐關系,在過去多年來一直都處于蜜月期,但一直到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提出了所謂的“去風險化”,這一詞匯被提出以來,迅速成為整個西方對華貿易的重點。
而今天,輪到了醫療器材采購。
歐盟為什么會發布這一禁令?
按照歐美委員會的說法,這是“回應我國長期以來將歐盟制造的醫療器材排除在合同之外”。
歐盟認為,我國有近90%的醫療器材公共采購合同存在針對歐盟企業的排他性和歧視性措施。歐盟還稱,除了禁止中企參與未來超過500萬歐元的醫療器材采購招標之外,對于已經中標的企業,來自中方的部分也被限制在50%以內。
顯然,歐盟這是赤裸裸地誹謗以及雙標。
歐盟目前保守主義盛行,此舉限制我國企業采購歐盟大型醫療器材,也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馮德萊恩提出“去風險”之后,中歐貿易在過去三年時間里,發生了許多貿易糾紛。
過去三年,中歐在新能源汽車、鐵路、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等多個經濟領域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貿易摩擦。
而最近,歐盟在貿易問題上的立場也越來越強硬,出臺了一系列法案,只為了保護歐盟內部的企業。
早在2024年4月份,歐盟委員會就對我國醫療器材公共合同展開了調查,這也是歐盟于2022年引入新機制《國際采購工具》后開展的首次調查。
在雙方經過一年的談判之后,歐盟委員會表示,該談判未能取得任何進展。
市場準入、開放成了中歐貿易的核心分歧,歐盟想要放開更多市場準入,以及所謂的“公平”對待歐盟企業,但客觀來說,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歐盟卻用發達國家的標準,這是絕對的雙重標準,本身也是極不公平的。
而從貿易關系上來看,歐盟又非常重要。
隨著最近幾年我國制造業突飛猛進,歐盟也從合作轉向和我國開展競爭。
這一次歐盟限制我國企業醫療采購,看起來是為了所謂的“市場對等”,但實際上仍然是為了打壓我國企業的發展。
針對我國高端醫療設備崛起,7T超導磁共振、高端超聲設備等已威脅西門子、飛利浦的傳統優勢,2024年國產CT市占率達35%,較五年前提升22個百分點。歐盟通過設定500萬歐元門檻也是為了精準打擊我國高端產品。
除此之外,歐盟此舉也配合美國對華技術圍堵。2025年4月美國就曾施壓歐盟同步限制我國醫療技術,以關稅威脅迫使歐盟選邊站隊。
最重要的是,歐盟自身的競爭力也在下滑。
2020年疫情導致歐盟對華醫療器材貿易從13億歐元順差逆轉為52億歐元逆差,但2023年已恢復順差(中國進口歐系設備1010億元,占進口總量42.97%)。歐盟卻選擇性忽略這一數據,將市場波動歸咎于"我國歧視"。
隨著歐盟的一紙禁令,影響也已經開始。今年一季度,隨著邁瑞醫療、聯影醫療等頭部企業失去參與歐洲公立醫院升級項目的資格,導致對歐盟醫療機械出口已經下滑5.8%。
未來,我們可以通過“一帶一路”來對沖失去歐盟醫療市場的風險,但和歐盟的直接貿易關系,也不免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中歐貿易,在過去其實是互利互惠的;而最近幾年,尤其是2020年之后,歐盟在和我國的貿易關系中,越來越難吃到紅利,這才是歐盟“反水”的根本原因。
以汽車為例,過去歐盟尤其是德國旗下的豪車在國內市場可謂是賺的盆滿缽滿,但隨著電動化時代到來,歐盟汽車未能跟上轉型的步伐,歐盟車企在華虧損加劇,這也導致歐盟內部對華貿易出現了根本性轉向。
一個不賺錢的市場,并不是市場出了問題,而是歐盟企業的競爭力出現了問題;我國車企乃至制造業,這幾年的高端化轉型可謂是非常成功,而歐盟企業受限于各種原因,并沒有實現大的技術轉型或突破,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歐盟今天對華愈發強硬。
但另一邊,中歐貿易仍然還非常大。
2024年中歐貨物貿易額高達7858億美元(約6000億歐元),其中服務貿易超1448億美元,總額更是突破9300億美元。
雙方經濟總量加起來更是占到全球三分之一以上,貿易往來每分鐘就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歐盟連續多年都是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占我國外貿總額15%)。
而我國則是歐盟最大進口來源地(占歐盟進口總額21.3%)和第三大出口市場(占8.3%)。盡管這幾年歐盟一直說要去風險,但從經濟來看,雙方的依賴度非常高,根本不可能去風險。
從就業來看,雙方的直接貿易也支撐起了我國600萬人和歐盟300萬人的就業,可以說兩者是高度依賴的,就這一點來說,歐盟離不開我們,但卻又因為我國制造業的崛起蠶食了歐盟企業利潤,導致歐盟對我們是又愛又放不下。
中歐貿易不僅是商品流通,更是技術、資本、標準的深度融合。雙方建交50年形成的7858億美元貿易體量,2600億美元投資網絡和10萬列中歐班列,已成為全球化進程的縮影。
盡管雙方貿易摩擦短期難消,但在老齡化社會需求(中國輸歐醫用耗材占44.91%)、氣候變化治理等領域,合作必要性遠大于競爭離心力。
這也意味著,未來中歐關系將延續“斗而不破”的基調,繼續為動蕩世界提供確定性。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