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一位朋友吃飯。
席間,聊到了孩子的學習,她話里話外都是焦慮。
原來,她之前為兒子的學習操了不少心,周末基本都在陪孩子上各種補課班、興趣班,每天放學回家也是親自盯著孩子學習。
效果也很明顯,孩子成績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可自從初二開始,孩子學習興趣明顯下降,思考問題變得特別吃力,成績也逐漸下滑。
她說,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之前付出了那么多,生怕孩子落后,怎么卻帶來了這樣的結果?
看著朋友憂心仲仲的臉,我想起之前知乎上有一個近1000萬人瀏覽的問題:
為什么很多孩子小學成績很好,到了初中就會掉隊?
有一個高贊回答就是:因為孩子提前消耗了太多能量。
作為父母,如果在小學階段過度消耗孩子的能量,很可能會害了孩子一生。
小學階段過于卷孩子
會提前消耗孩子的能量
B站UP主@浙理的小憶同學 曾發布過一個視頻。
視頻中,他回顧了自己無比煎熬的小學生活。
在他的記憶里,他沒有任何娛樂,幾乎全部時間都在學習。
他每天要寫很多作業:每天起早貪黑,連晚飯都顧不上吃,導致小臂上至今有一大片洗不掉的黑色素沉淀。
而且老師還要求他們讀書時要寫下許多“無效批注”,類似“這句話寫得真好”一類的廢話寫了一遍又一遍;
他已經習慣略了在每次答題時盡可能多寫一點、寫滿一點、字好看一點,好讓老師開心。
他說:“回想起來,我小學做的絕大多數事情都是毫無意義。”
那么,為什么還要做呢?
原因很簡單:害怕。
害怕自己不如別人,害怕自己落后,害怕看到父母失望的目光。
可實際上,如果孩子小學階段承受了過多的學業壓力和期望,可能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過早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14歲的小鵬,媽媽是重點中學的資深教師,家里一直秉承著“贏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
小學階段,小鵬是全校有名的學霸,成績常年穩居全校第三。
可是這背后卻是常年艱苦的超前學習——從四年級開始,類似周末連軸上輔導班、旅游途中刷題都是家常便飯。
小鵬不止一次向父母傾訴,自己學業壓力很大,可父母卻熟視無睹。
進入初中后,課業難度加大。
經歷幾次月考失利后,小鵬逐漸出現情緒低落、注意力渙散、失眠等癥狀,被確診為抑郁癥。
一名有著15年教齡的小學班主任曾發出這樣的警告:
教書這么多年,我見證了太多“早熟早衰”的案例——很多小學階段被過度開發的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反而失去了學習動力,像是一盞過早耗盡燈油的燈。
要知道,每個孩子生來都有一個“能量賬戶”,這個賬戶里的儲備并非取之不盡。
像是學習熱情、好奇心、創造力這些看似無形的資源,實際上都是有限的心理能量。
如果我們過早、過度地開發這些資源,就像不斷從銀行取款而不存款,終將面臨破產的風險。
過早,過度地消耗孩子的能量,會摧毀孩子寶貴的生命力,讓曾經朝氣蓬勃的 “學霸”,變得萎靡不振,后勁不足。
小學教育的本質
是播種而非收割
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一位父親大白天橫躺在了馬路中間,民警趕過來之后,他竟然哭著求民警把他拘留。
原因令人哭笑不得:他的女兒做不明白數學題——800-700她居然得900。
評論區中,一位小學老師卻一語說出了真相:
這么大的孩子不會算這題很正常,就像三年級的孩子不會計算20????30,因為他們沒學過兩位數乘法。
很多家長篤信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總是讓孩子拼著學、搶著學;
結果很多“搶跑”的孩子,把精力都放在了大量刷題、以及追求解題難度上,扼殺了真正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
我的一位鄰居媽媽就是如此。
才四年級的孩子,就讓她做初中才接觸到的復雜方程,平常還上各種提高班。
孩子之前成績也確實不錯,結果孩子到了初中,感覺就懈怠了,精氣神大不如以前,解題時經常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其實,小學教育的核心并不是比拼知識積累的速度,“收割”一時的成績,而是在于“播種”——比如培養興趣、養成習慣、激發內驅力,養成獨立思考能力等等。
前段時間,看過26歲就成為了中科大的特任教授的數學天才陳杲的故事。
他的父親陳錢林的教育方式,實在是令人欽佩。
陳杲上小學時作業繁多,他經常要忙于應付抄抄寫寫的作業。
陳父便跑去找老師商量,只要家長簽字,陳杲就可以少做家庭作業,多出來的時間用于自學,可以自行安排學習計劃,學習感興趣的科目。
以至于陳杲從小就特別自律,根本不需要人監督。
到了初中,陳杲成績開始越來越拔尖。
他的自由度越來越高,父親對他的學習沒有任何要求,只需要專注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
所以陳杲打小就對數學興趣濃厚,心無旁騖的專注于鉆研。
很多父母都怕孩子閱讀大量課外書籍會影響課業,可陳父卻給陳杲買了大量的名人傳記,希望能夠借此樹立起孩子的志向。
后來,陳杲以高于重點線84分的成績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25歲時就已在美國高校任博導,現任中科大的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
對一個孩子來說,在小學階段,興趣比知識更重要;習慣比分數更重要;內驅力比外驅力更重要。
而這些,才是支撐一個孩子未來持續發展的關鍵。
復旦教授沈奕斐說過:
“小學階段的卷大部分都是毫無意義。”
一項對4萬個家庭的調查研究顯示,凡是小學階段卷得很厲害的孩子——他們在一二年級非常領先,但三四年級會有一個很輕微的下落,然后又上升。
但是到了初二初三,卻會有一個明顯的下落。
而那些在小學階段,沒有被“過早消耗”的孩子,在初高中階段,反倒會因為充沛的能量、扎實的思維基礎,最終厚積薄發。
一個能量十足的孩子,才有足夠的精力和勁頭去面對為未來長期的挑戰。
那么,在小學階段,如何避免過度消耗孩子的能量呢?有以下3個建議。
1. 精簡興趣班,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
閨蜜曾經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畫畫、游泳、奧數、編程、羽毛球……
她也不關注孩子喜不喜歡、愿不愿意,只要她覺得對孩子有用,只要別人家的孩子也在學,她就逼著孩子去學。
結果就是,錢花了不少,但孩子卻什么也沒學好,還浪費了很多時間。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潛力。
但如果家長過度功利化,不斷壓縮孩子自由探索的時間,這些潛在的興趣和天賦很可能被扼殺。
興趣班不是越多越好,選1-2個孩子真正喜歡的,堅持下去,比報五六個卻淺嘗輒止更有價值。
只有發自肺腑的熱愛,才能真正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和價值感。
2. 建立可持續的能量補給系統
孩子的學習狀態,取決于他們的“能量儲備”,如果長期處于高壓狀態,再聰明的孩子也會疲憊。
想要避免孩子不斷被消耗,就要趁早幫助孩子建立良性的能量循環:
每日運動:每天保證1小時戶外活動,要知道,運動能提升大腦供氧,提高學習效率。
每周允許孩子做一些“無用之事”:比如發呆、玩耍、自由閱讀等不具有功利性的活動;
定期“數字排毒”:遠離電子設備,回歸真實世界,可以帶孩子去登山,郊游,旅行,走到大自然中去。
每周安排“親子溝通”: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只問“今天作業寫完了嗎?”
孩子需要經常補充能量,就像手機需要經常“充電”一樣。
3. 調整策略:從“搶跑”改成“耐力跑”
很多家長喜歡讓孩子超前學習,比如才二年級就開始學三年級的內容。
短期內可能見效,但長期來看,會讓孩子缺乏持續的學習熱情和動力。
建議家長在小學期間調整教育策略,把“搶跑”改成“耐力跑”,重點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
把“孩子看過多少本書” 替代成“是否保持閱讀興趣”;
把“能解決怎樣的數學難題” 替代成 “遇到難題時的應對態度";
把“拿到多少才藝考級證書”替代成“是否能夠對藝術保持欣賞”。
學習是一場馬拉松,從不在于瞬間的爆發,而是取決于持續不斷的努力和堅持。
一位資深教師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見過太多被提前催熟而失去光澤的生命; 也見證過那些被允許按照自己節奏成長的孩子,最終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每個孩子都是一棵小樹,有他自己的成長節奏。
在小學階段,比起讓孩子“學多少”,更重要的是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培養良好的習慣,儲備足夠的心理能量。
愿每位父母,都能幫孩子找到自己的節奏,助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跑得更穩、更遠。
點個“贊”,一起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