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烏克蘭議會通過澤連斯基提出的一項決議,烏克蘭將退出《渥太華反人員地雷公約》。
什么是渥太華反人員地雷公約?
為保護平民免受地雷長期存在的威脅,1999年,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160多個國家簽署該公約,包括烏克蘭。公約明確表示,簽約國不準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的地雷。
地雷是世界上公認的不道德武器:一是可能會傷及無辜。二是隱蔽性強。三是戰后根除困難。
地雷盡管是不道德武器,但其有效作用也是很大的,一是可以延緩敵人的推進速度。二是可以作為邊境屏障。
未簽署的國家及其原因:
美國、中國和俄羅斯并未簽署此公約。
美國不簽署《公約》主要是出于韓朝邊境問題的考慮。北朝擁有頗具實力的陸軍,即便當下不會輕易采取軍事行動推動統一,但如果美國想要在該地區強行推進,朝鮮布置的大量地雷將會成為棘手問題。
中國不簽署也是基于邊境考慮。中國擁有長達2.2萬公里的漫長邊境線,與14個國家接壤,其中包含潛在對手和眾多不穩定地區。簽署了就等于給自己上了枷鎖,會給對方可乘之機。不簽署該公約,使中國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安全形勢時,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地雷這一防御手段,以保障國家的核心利益和安全。
俄羅斯擁有大量的地雷庫存,并且軍火銷售是其為數不多穩定的外貿收入來源之一。如果簽署該公約,處理庫存以及放棄地雷相關的軍售業務,將對其經濟和軍事工業造成較大影響。
簽署了又退出的國家及其原因:
俄烏戰爭之后,由于擔心俄羅斯的威脅,菠蘿的海三國,波蘭,芬蘭等國紛紛退出了該公約。退出的原因很簡單,在當前的安全環境下,至關重要的是為國防部隊提供靈活性和選擇自由,以便可能使用新的武器系統和解決方案來加強(北約)聯盟脆弱的東部側翼的防御。
烏克蘭為何退出?
由于俄羅斯不是《公約》成員國,在俄烏前線前線的烏克蘭境內,大量使用了地雷。而烏克蘭因為是《公約》簽署國,嚴格按照《公約》規定使用地雷。為了對等和抵抗俄羅斯,烏克蘭決定退出該《公約》。
烏克蘭退出該《公約》將意味著六個變化,其中最后一個將涉及到北約
1、戰術選擇增多:烏克蘭在軍事防御和作戰方面將獲得更多的戰術選擇。在俄烏沖突中,地雷已成為雙方延緩對方攻勢的主要作戰手段之一。烏克蘭可以再次使用殺傷人員地雷來構建防線,比如在關鍵的交通要道、前線陣地周邊等地區布置地雷,以此來遲滯俄軍的推進速度,加強自身的防御能力。
2、外部武器供應增加:此前,由于公約限制,許多歐洲國家在法律上無權向烏克蘭提供反步兵地雷。烏克蘭退出公約后,那些有意愿向烏提供軍事支持的國家,可能會更自由地向其輸送殺傷人員地雷,進一步增強烏克蘭的軍事裝備實力。波蘭等已經退出《公約》的歐洲國家可以敞開為烏克蘭供應反步兵地雷。
3、平民傷亡風險上升:地雷具有造成不特定人員傷亡的特性,其隱蔽性、長期性和不特定性使得在戰爭結束后仍能對平民造成二次傷害。烏克蘭退出公約后,如果大量使用殺傷人員地雷,將極大增加本國平民在戰后觸雷傷亡的風險。即便美國提供的所謂“非持久性地雷”,也存在安全隱患,不能完全避免對平民的意外傷害。
4、國際形象受損:在國際上,地雷早被視為“高度不道德武器”,烏克蘭退出公約的行為可能會引發國際社會部分國家和組織的批評,對其國際形象和聲譽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可能會面臨更多質疑。
5、地區局勢緊張升級:烏克蘭退出公約可能會被俄羅斯視為一種軍事挑釁,進一步加劇俄烏之間的緊張關系,導致地區局勢更加不穩定。俄羅斯可能會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使雙方的軍事對抗進一步升級。
6、北約與俄羅斯對抗加劇:這一舉動也會被看作是北約與俄羅斯對抗的進一步升級。此前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四國已宣布計劃退出該公約,烏克蘭的退出與這些東歐國家的行動相呼應,可能會使得北約與俄羅斯在軍事上的對峙更加激烈,增加了地區沖突擴大化的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