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市豇豆堆成小山,攤主王叔說這是夏天的“餃子主角”。
回家翻營養書才知,豇豆蛋白質比普通菜多,通便補鈣還性平。老一輩常說“夏吃豇豆勝補藥”,現在看來有道理。豬肉餡搭豇豆是老吃法,具體咋做?
王叔掏了心窩子。“豇豆得焯水!”他邊翻菜邊說,去豆腥防渾湯,變色就撈別煮爛。
掐頭去尾切細碎,和蔥末混一起,豬肉得帶點肥,拌著才不柴。調料別整復雜,蠔油生抽基礎料,順一個方向攪,味道才進得去。有人嫌麻煩嫌餡淡,其實多攪會兒,讓肉“上勁”才香。
試了回教程,關鍵在餡料攪拌和水量。水多了餡濕,包不住;水少了干,咬著硬。
餃子皮得搟勻,中間厚邊緣薄,煮時才不破。
水開點兩次冷水,防粘鍋底。頭回包形狀丑,捏邊捏得手酸,煮出來皮透著綠,咬開滿是豇豆鮮。菜市場有人研究新吃法,加蝦仁說更鮮,放胡蘿卜說配色好。
可大多人還守著老辦法,王叔說:“傳統做法吃著踏實,改多了味兒就變。”賣面粉的李嬸搭話:“速凍餃子賣不過現包的,少了現摘豇豆的那股子鮮。”營養站傳單寫得明白,豇豆鈣含量不低,小孩長身體吃正好。
但焯水別太久,1分鐘夠了,煮老了維生素跑光,吃著也軟趴趴。豬肉得選三肥七瘦,太瘦的餡發干,太肥的膩嘴。
調料隨口味,麻辣鮮可放可不放,有人就愛原香味兒。
周末刷到年輕人拍包餃子視頻,點贊高的那條說餡料得提前腌半小時。其實各家做法差不多,關鍵是材料新鮮。手剁的餡比料理機打出來的香,味兒更透。
焯水后豇豆得攥干水,這步好多人漏了,結果餡稀得包不住,一煮全散。天熱吃餃子,配碗涼拌黃瓜,清爽得很。有老人說:“豇豆不像韭菜燥,夏天吃胃舒服。
”市場掛著種植基地牌子,說輪作種減少農藥,吃著更放心。
街坊見面聊包餃子經,誰家餡調得好,都去討經驗。有阿姨分享:“包多了凍保鮮盒,排整齊方便拿,別超過一個月,不然餡出水。
”包多了分給鄰居,比快遞實在,熱乎氣兒還在。傍晚調了碗蒜醋汁,家里人說這次比上次香,因為按步驟焯水攪餡,火候也對了。看著一盤盤餃子,突然懂了為啥從小到大總吃這個——簡單食材,按部就班,就是家的味道。
收拾廚房發現,豇豆梗子還能炒蛋,啥菜都有多種吃法,不用非追著“高級”跑。就這么個普通夏日常見菜,搭點肉和調料,一步步做下來,就能吃個心滿意足。
想知道更多家常做法?點關注不迷路。注:做法因人而異,按自家口味調整更對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