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由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主辦、廣州購書中心天津店協辦的《賞郵閱史說天津》《走街串巷說天津》新書分享會隆重舉行。作者羅文華以郵票為鑰、街巷為徑,帶領讀者解碼天津文脈。
當天,天津文史專家、集郵家吳裕成,天津文史專家、收藏家章用秀,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天津師范大學教授趙建忠,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周寶東,書法家、儔社副社長馬孟杰,天津文史專家、藏書家侯福志,天津藝術史學會會長齊玨,建筑保護維修專家、天津大學副教授張威,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中心高級工程師李琦琳,作家、河北區作家協會顧問張景云,天津文史專家、天津第二中學副校長魏暑臨,天津文史專家、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萬魯建,福蔭書店經理劉毅,陳香含藝術館館長、畫家陳香含出席分享會。
羅文華,1965年生于天津,198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天津海河傳媒中心高級編輯、天津社會科學院津派文化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天津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天津市紅樓夢研究會副會長、天津市解放區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天津市李叔同——弘一大師研究會副會長、天津市世界語協會名譽會長,曾任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委員、國家藝術基金評論員。2010年被評為“天津市十大藏書家”。出版文學創作、文藝評論、文物收藏研究、天津歷史文化研究專著、譯著三十多種。曾獲中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金獎、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賞郵閱史說天津》是羅文華深耕集郵領域二十余年的結晶。從中國首套郵票”大龍郵票"到蘇聯馬戲團紀念票,從梁啟超故居專題到天津地方人物群像——20萬枚中外郵票構筑起一部獨特的城市史。"天津作為近代郵政發祥地,這些方寸之間承載著城市的文化基因。"羅文華在分享中展示的郵票史料引發陣陣驚嘆。書中更收錄多國發行的天津題材郵票,印證了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的文化品格。
另一部《走街串巷說天津》被作者稱為”用腳步寫成的書”。為還原歷史本真,羅文華不僅查閱海量報刊檔案,更走訪了周驥良、楊大辛、華非、林希、何志華等多位文化前輩,收集珍貴口述史料。書中聚焦至今留有痕跡的老街舊巷,從命名演變透視城市變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原名《街衢巷陌說天津》,在著名作家林希建議下改為更“接地氣”的現名——這一細節恰與當下短視頻平臺天津街巷內容走紅的現象不謀而合,印證了城市肌理研究的當代價值。
分享會現場吳裕成、齊玨、侯福志、周寶東、萬魯建、魏暑臨、張威、李琦琳、馬孟杰、張景云、章用秀等先后發言,高度評價兩部著作。大家一直認為,羅文華老師幾十年如一日,走街串巷、遍訪老街區、深入郵票收藏領域,寫作風格簡潔凝練,結構明晰,兼具史料深度與現實溫度,不僅為天津城市文化留下了可讀、可感、可用的文獻素材,也為青年學者樹立了腳踏實地做學問的榜樣。無論是對街巷建筑的嚴謹考據,還是對門牌背后人物歷史的追溯,羅老師都體現出扎實功底與文化熱情,是“既能走出去,也能坐下來”的本土文化研究者。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副社長韓鵬致辭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副社長韓鵬表示,兩本書不僅題材獨特,結構清晰,更難能可貴地兼顧了學術價值與大眾可讀性,是天津城市文化研究中的精品力作。書中不僅有嚴謹考據,更有鮮活細節,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天津的獨特視角。未來,出版社將持續推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價值的優秀作品,不斷豐富天津“文化地標”的出版圖譜。
天津文史專家、集郵家吳裕成
天津藝術史學會會長齊玨
天津文史專家、藏書家侯福志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周寶東
天津文史專家、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萬魯建
天津文史專家、天津第二中學副校長魏暑臨
建筑保護維修專家、天津大學副教授張威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中心高級工程師李琦琳
書法家、儔社副社長馬孟杰現場賦詩,以示祝賀
書法家、儔社副社長馬孟杰現場賦詩,以示祝賀:
走街串巷博今古,
學士收藏耀津門。
珍瑰天心一朗月,
海天傳廣遠聲聞。
作家、河北區作家協會顧問張景云
天津文史專家、收藏家章用秀
福蔭書店經理劉毅
陳香含藝術館館長、畫家陳香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