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思考的碰撞無窮無盡。
在之前小文《港娛:“四大天王”封號,誰是最大獲益者?》評論區,有人問了這么一句話,“香港為什么要搞出來個四大天王?”
究竟是大勢橫空下的順水推舟,還是預先圖謀的有意欽點?
溯源即知。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樂壇開始步入繁榮。
但經這個十年后半程的“譚張爭霸”一役,不但譚詠麟和張國榮先后宣布無限期退出樂壇,就連梅艷芳和陳慧嫻都前后腳告別樂壇。
轉眼間巨星盡去。
所以1990年,在香港樂壇歷史上,就被稱作了巨星缺位的“真空期”。
而很顯然,沒有巨星,就“制造”巨星。
這大概是昔年整個香港樂壇和娛記的共同想法和策略。
反過來看當年,男歌手唱將只剩下了張學友和李克勤,唱跳歌手有張立基、杜德偉和草蜢,偶像歌手則僅剩陳百強和從樂壇“搶灘”過來的劉德華。
很顯然,綜合權衡之下,偶像力是壓倒性的首選因素,故在陳百強聲勢陡然轉弱的時刻,上選自然是攜影壇威勢而上位的劉德華,其次才是實力唱將張學友。
剩下的人,要銷量沒銷量,要人氣沒人氣,根本都還扶不起來。
故有封號“兩大家族”。
這一年。
黎明與郭富城先后在香港和臺灣樂壇出道,前者剛剛拿了十大勁歌金曲的“最受歡迎新人金獎”,尚還不夠資格登臺爭雄,后者則火爆華語樂壇,還沒來得及考慮粵語歌壇的事。
至于很多人關注的王杰。
1989年的王杰,確實算得香港樂壇一顆新星,不但拿了最受歡迎新人獎和最有前途新人金獎,也憑《誰明浪子心》,同時入列十大勁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
但隨即如煙泡消散,再也不見影蹤。
這事不知內情,難講。
不過換句話說,如果王杰留下,當可與劉德華和張學友二人并列稱雄,而最后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張學友與王杰要進行“生死一決”。
畢竟同為實力派歌手,兩個只能剩一個。
就很慘烈了。
1991年,格局再變。
寶麗金唱片新人黎明崛起,他在寶麗金內部,壓下了老將李克勤,并以第三張粵語唱片《是愛是緣》,奪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IFPI香港全年銷量最佳大碟獎。
媒體嘩然。
旋即炮制出“三國大戰”和“三劍客”兩個概念。
最終“三劍客”受到認可。
在此刻稍作停留。
問一句,何為“三劍客”?
直白一點講,三人占據十大勁歌金曲名額之七,劉德華和張學友二人,包攬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和金曲金獎,占據十大中文金曲名額的五成,張學友和劉德華同獲FPI國際大獎,黎明拿走全年銷量冠軍大獎,并包攬叱咤樂壇流行榜男歌手金、銀、銅獎。
換句話說,這是來自銷量、人氣和獎項等要素的大致均衡和并駕齊驅,在粵語歌壇的視野內,沒有第四位歌手,能與三人有一戰之力。
這就是事實。
1992年,郭富城衣錦還鄉。
前一年,他剛剛拿到香港電臺的最有前途新人金獎。
而甫一回到香港,就強勢終結了誕生不到半年的“三劍客”封號,轉以“四大天王”之名,取而代之。
來看一看,出道至封王此時,他都干了些什么。
出道連續三張普通話歌曲專輯,全亞洲皆破百萬張銷量,臺灣金曲龍虎榜六連冠、新加坡醉心龍虎榜連續十二周冠和單曲九連冠,并有蘑菇頭風行整個亞洲、個人寫真集銷量破百萬冊的空前影響力。
如此盛況,除了“王座”,香港樂壇還能拿什么東西來迎接?
四大天王遂橫空出世。
至此,譚張梅陳等巨星離場的“真空”,才當真被填滿,而這四位巨星,非但會雄霸香港樂壇,更將沖出香港,走向亞洲乃至世界。
青出于藍。
回頭來看。
所謂“兩大家族”,更像媒體制造噱頭,強扶劉德華與張學友上位,及至“三國大戰”或“三劍客”,就隱有王者氣象,等到“四大天王”現世,一錘定音。
這個過程該怎么看?
筆者以為,有制造巨星的圖謀,也有大勢橫空之下的順水推舟,呈現為一種主觀意愿與客觀趨勢的交互影響。
故這些封號的出現,一則出自娛樂的需求,二則也是歌手實力的顯現,并不可能像某些人所說,為了對抗某位歌手,或者為了爭搶樂壇話語權。
坦白說,華語樂壇史上,還沒有哪位歌手,有資格承受這四位的聯手一擊。
而不管是哪一種情勢,也不管坊間怎么看。
四大天王,實至名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